■ingnchen@gmail.com

目前分類:|||社論 評論 (10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比對國際貨幣基金(IMF)主席C. Lagarde今年2月26日及3月18日的發言可發現,IMF對於全球經濟的看法已逐漸轉為樂觀。2月26日她指出,全球經濟最危險時期已過,並出現向上跡象,但仍未脫離險境。3月18日她則表示,全球經濟呈現趨穩跡象,未來展望趨向樂觀,但仍須注意金融市場、油價、新興經濟中期成長趨緩及失業問題帶來的風險。4月17日IMF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副標題更為當前全球經濟下了一個絕佳的注解:「成長恢復、危險依舊(Growth Resuming, Dangers Remain)」。

     由於近期美國經濟出現改善,歐元區也對歐債問題推出應變措施,全球經濟大幅下滑的壓力減輕,IMF因此分別上修2012、201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0.2及0.1個百分點至3.5%及4.1%。其中,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分別上修0.2及0.1個百分點至1.4%及2.0%;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則分別上修0.2及0.1個百分點至5.7%及6.0%。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最看好美國經濟,分別上修0.3及0.2個百分點至2.1%及2.4%;其次為日本,上修0.4及0.1個百分點至2.0%及1.7%;歐元區上修0.2及0.1個百分點至-0.3%及0.9%;新興市場中,中歐及東歐上修0.8及0.5個百分點至1.9%及2.9%,俄羅斯上修0.7及0.4個百分點至4.0%及3.9%。另外,上修2012年中國經濟成長預測0.1個百分點至8.2%,但維持2013年預測8.8%不變。下修2012年印度經濟成長率預測-0.1個百分點至6.9%,但維持2013年預測7.3%;巴西各上修0.1個百分點分別至3.0%及4.1%。

     檢視各項指標,2012年第一季全球經濟狀況的確較去年第四季改善,呼應IMF報告的論點;但近日金融市場價格下挫,則呼應IMF報告中危險依舊的觀點。關於造成金融市場不安的三大因素,包括西班牙債務危機惡化、美國及中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等,值得進一步解析。

     就西班牙債務危機惡化言,首先,受到2012年可能無法達到減赤目標影響,西班牙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3月1日的4.87%一度上升至4月16日的6.07%。同時間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隨之從4.95%上升至5.59%。比對去年第四季,在義大利債務偏高及希臘能否取得第二輪紓困金仍未定案的擔憂下,西班牙與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於去年11月25日分別來到6.70%及7.26%,顯示目前的公債殖利率尚不致過高。其次,當時歐元區銀行間還存在信貸擠壓的問題,造成全面性銀根緊縮的窘況,衡量歐元區銀行間資金緊俏程度的Euro Libor-OIS利差一度於去年12月7日來到100.4個基點。但隨著ECB兩度進行三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共計向市場釋放1兆歐元流動性後,銀行間資金緊俏的問題已有效獲得舒緩。4月16日Euro Libor-OIS利差僅為40.05個基點,顯示目前西班牙債務危機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就美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言,4月6日美國勞工部發布報告指出,3月非農就業僅增加12萬人,遠不及市場原先預期的20.1萬人。但3月美國非農就業成長仍然高於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前波景氣擴張時期平均之9.7萬人,意指目前美國就業市場擴張動能仍在。再者,3月美國零售銷售月增0.8%、第一季美國製造業生產年化季增率高達10.4%,且ISM製造業與服務業指數分別為53.4及56.0,均高於象徵景氣榮估的50分界點之上。此外,去年第四季金融市場還擔憂美國國會無法如期通過延長布希減稅方案,但隨著該減稅方案於去年12月23日及今年2月17日兩度延展,至今年年底前,美國民眾不需再擔心額外增稅的不確定性。在消費無憂下,美國可望保有穩定的擴張動能。

     就中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言,其國家統計局於4月13日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僅8.1%,不如市場預期的8.2%%~8.5%。但檢視較高頻率的月經濟數據可發現,第一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主因是今年前兩個月成長過於低迷所致,3月已見到止穩的跡象。具體地說,3月的工業生產月增率為1.22%,為第一季最高值;製造業PMI較2月上升2.1點至53.1,已連續4個月在50%分界點以上。另外,3月零售銷售年增率為15.2%,雖不及去年水準,但扣除物價因素則年增率為11.3%,與去年第四季相當,維持快速成長。投資方面,儘管在中國大力打房下,3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持續回落為20.9%,但與未來投資動能關聯性大的新開工專案投資年增率仍高達23%,高於整體投資水準,顯示其投資動能依然穩定。外需方面,3月中國出口年增率雖僅8.9%,但已較今年1、2月合計年增率6.85%為高,加以3月貿易恢復順差53.47億元,顯示出口貿易在經歷歐美債信危機衝擊後,已開始逐步回歸正常的成長。

     綜上,從新出爐的各項經濟數據以及IMF的最新報告可知,相比於去年第四季,目前全球經濟的確已出現改善跡象,且下行風險已略為降低。雖然近日三大金融動盪因素的干擾程度有可能逐漸降低,但IMF的報告表明,全球仍面臨歐債危機再度惡化、地緣政治不穩造成原油價格飆漲等兩大風險因素,因此世界經濟仍處於危險環伺下成長。

  • 2012-04-23 01:00
  •  
  • 工商時報
  •  
  • 【社論】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挾著上世紀古樸的車廂、從容自在的步調,穿越快速旋轉到要離心失焦的港島,叮叮車在軌道後留下連串歡快鈴聲,緩緩於燈亮如晝的快活谷(Happy Valley,即跑馬地)停下。  好賭上人生機緣卻怯於下注賭錢的我,生於長於(暫)居於香港的W,都是第一次踏入跑馬地。  賽馬會投注站遍及香港的程度,只有銀行分支差可比擬,銀行日益縮減,更顯賽馬活動熱烈──若說一樣是博弈,把錢投注於競速奔馳的名駒身上,比起押進鬼魅般的金融資本市場,似乎更有血有肉有看頭。  英國人於1841年把賽馬引進香港,大約沒想到有朝一日,香港賽馬鋒芒會蓋過前宗主國,賽事水準與投注金額之高,全球名列前茅。非營利機構的賽馬會,亦是香港最大慈善贊助機構、最大單一納稅機構與最大僱主,使為人之堅強賭性,得以紓解而轉為社會資源。賽馬深入常民生活,從各大報章馬經所居地位可得知,甚有專擅的馬報,徹底奉獻於馬事千秋。賽馬於香港的發展,是此地頑強的殖民地生命力,將異文化融入在地脈絡,繼將之發揚光大的一例。  快活谷內,是怎麼樣華洋雜處五色紛呈的風景呢?老外們呼朋引伴,不時從飲食攤端來啤酒燒肉,像是自家後院BBQ派對,談笑風生的背景裡,偶有馬匹繞場而過;本地人個個潛心研究馬經,捧了碗仔翅腸粉在吃的,馬報與簽注單仍不離手;包廂貴賓席仿若隔絕於人頭鑽動的塵世,愈上層愈是高處不勝寒,感覺不到溫度的琉璃牆裡,望出去的不知是人還是幽靈的眼。  由殖民者帶來的賽馬,至今日,看似跨階層參與的全民運動,卻依舊階級分明,各有各的盤算:名流富紳斥資養馬招募騎師,包廂裡手持香檳,志得意滿地檢驗誇耀成果;中產馬迷鑽研馬道,小資的趣味,儼然當專業經營;基層的把微薄所得投入發財夢,著迷於黯淡人生裡少有的一點光熱刺激。  前方鼓噪起來,賽事開始前最後下注的機會,駿馬與騎師逐一巡場,精明的賽馬徒與好奇的觀光客都擠到柵欄前,或是看熱鬧,或是決定寶押在那對搭檔身上。我們的眼共同越過人群與如茵的綠草,落在燦亮的馬場背後,幾點疏落燈火勾勒出高樓幢幢的鬼影──沸騰生猛的活力之後,是鬼魅的蕭瑟寂涼,而這極光明與極幽暗的參差對照,除了香港還能是何處?  槍響了,馬匹奔騰而出,在我們面前驚鴻一瞥,最後衝刺的流光逸彩,淡入如雷的歡聲裡。勝利者出場致意,耀眼得不可逼視,背後依然是那無可逃避的闇黑之魂。  我們離開不斷昇騰的跑馬地,潛入它周邊的黑暗裡。紫藤謝了,滿園遍垂粉纓的夢境已逝,枝葉漸濃;清涼如水的夜盈滿蘭芷芬芳,馥郁不可方物,花氣襲人的清雅瓣蕊,暗自消融於輕軟幽深之夜。一路踏香而行,逾七里猶不絕,又是春風沉醉之時。

  • 2012-04-18 00:56
  • 中國時報
  • 【林郁庭】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不僅民營銀行抱怨公股銀行挾成本低廉的存款資金,殺價搶奪聯貸案,公股銀行也批評民營銀行的放款利率殺很兇。政府一直宣稱要把台灣建設成「籌資中心」,現在卻變調成「廉價資金提供中心」。

    不過,國內銀行業在新台幣放款上殺價競爭也就算了,這幾年連美元聯貸利率也殺到血流成河。根據報導,近來5到7年期的美元聯貸中長期利率,居然殺到約為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加碼1%(目前年利率為1.5%左右)。另方面,由於大陸銀監會要求銀行備抵呆帳占放款總額比率需達2.5%,遠比台灣嚴格,陸銀因資金成本增加而調高放款利率,驅使台商紛紛回來台灣籌借廉價的資金。美元聯貸案殺到年利率1.5%的水準,是否足以抵銷存款資金成本、匯率風險、信用風險及營運成本等,實不無疑問。

    觀察實務操作經驗,來台灣籌集廉價資金的企業,除了台商之外,還有外商,甚至傳出有大陸公司以境外控股公司的名義,在我國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借款。這些海內外企業「呷好逗相報」,的確影響台灣金融的穩定性。再者,業界還傳出有海內外企業在台灣取得低利的美元貸款後,再迂迴轉存較高存款利率的大陸銀行,從中賺取利差。

    這些現象顯示,台灣正成為海內外企業籌集廉價資金的溫床。何以如此?首先是充沛的資金。本國銀行業的個人及企業存款從民國91年底的13.75兆元,增加到去年底23.62兆元,九年間成長72%,但同期間台灣國內投資成長有限,形成鉅額的超額儲蓄。充沛的資金形成較低水位的存款利率(去年底平均存款利率僅0.8%)環境,民眾的實質利率收入微薄。許多人認為台灣資金過於氾濫,銀行存放款利差偏低,無法支應風險與作業成本,但部分政府官員認為是投資需求不足所致,無論低利率形成原因為何,但資金過多是事實。

    另一原因是備抵呆帳提撥率較低。目前我國銀行業備抵呆帳占放款總額比率約1%,法規要求正常放款提撥的備抵呆帳比率最低則為0.5%。根據金管會的說法,目前國際間多為2%,大陸甚或要求2.5%,其他各國的最低標準約在1%;相較國際水準,我國銀行業放款所提撥的備抵呆帳偏低,進而使放款時認定的資金成本被低估。由於金管會有關備抵呆帳的監理過於寬鬆,加以我國銀行業僅以達到法規最低要求為提撥目標,導致台灣成為廉價資金提供者。也因此,金管會要求銀行業設定放款利率定價公式、以文書作業規範的效果不大,最直接的作法是與國際接軌,提高備抵呆帳提撥率。

    再者,公股銀行認為聯貸案出現殺價競爭,是因為我國銀行家數眾多、過度競爭造成。民營銀行業者則抱怨,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公股銀行不惜低價搶聯貸案,使存款資金成本較高的民營銀行大感吃不消。我國公股銀行存放比(放款占存款比率)大都在80%的高水位,甚或有兩家突破九成;相較之下,民營銀行的存放比差異較大,平均約七成,顯示公股銀行對於衝刺放款較為積極。如果真如民營銀行業者所言,身為公股管理者的財政部,應思考在評估公股銀行績效時,勿僅限於短期利潤或目標繳庫,而須考量長期財務的健全程度。

    其實,台灣銀行業殺價競爭已非僅限於聯貸案,可說遍及所有放款項目,但過低的放款利率既無法支應相關資金成本與風險,也是審慎監理所無法接受;因為銀行提供廉價資金、賺取微薄利潤,但也同時承受了經濟反轉的巨大風險,而最終承擔這些風險後果的是全國存款戶。此一窘境的形成,與資金供給、備呆提列、銀行結構、公股管理都有關,實是一項跨部會議題,需要行政院儘速正視。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薄熙來事件未來還有多少發展,胡、溫這次選擇從司法調查切入薄妻的英商謀殺案,稱得上是舉重若輕的聰明之舉:一則避開了中共宮廷權鬥的醜陋窠臼,降低反彈;二則以民眾易於理解的方式破解了「重慶模式」的左傾神話;三則為打擊「官二代」和「太子黨」的囂張腐敗立威示警。

    儘管中國在經濟上已是世界工廠,但在政治上,外界要穿透它層層疊疊的權力帷幕,仍有很大的困難。這次薄熙來事件之所以能處理到這個地步,最主要因素,是王立軍帶著薄熙來的祕密投奔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逗留了近卅小時。這個驚天的跨界一闖,撞開了中國森森的政治內幕,迫使中共中央必須以合乎國際視聽的作法作出回應;不能真相留給了美國,而中國人民卻仍被蒙在鼓裡。

    中共政治一向透明度不足,而中國社會則迷戀個人英雄,薄熙來和他的重慶神話就是在這兩種條件交互作用下造就的。在薄熙來遭免職後,坊間關於其家族淫、亂、貪的故事,已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就算其中僅有兩成屬實,那些描述,又如何和近年炙手可熱的「唱紅打黑」英雄形象合而為一?更可怕的是,薄妻谷開來和內勤涉嫌殺人,竟能一手遮天蓋掉,逼得王立軍奔赴美國領事館尋求庇護,還出動軍警包圍領館。其間血腥凶險,較電影情節猶有過之,這豈是台灣或美國這樣的社會所能想像?

    薄熙來事件夾纏了外交、政治、司法三股因素,因而清理起來更為棘手。所幸,在外交上,美國方面對此保持完全靜默,讓北京有充裕的空間和時間處理此事。從最初領事館作出「不留人」的決定,將王立軍送交北京,到事後不透露一絲風聲,不僅在在表現了歐巴馬政府的善意,更能看到美駐外人員的訓練有素及進退有方。

    試想,只是駐成都的領事館,都能將一起可能引起兩大國外交糾紛的事件處理得進退有據,可見美方必有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標準作業程序,讓駐外人員隨時遵循、通報及應變。也可見,政府建立起讓官員和人民可資依循的法令與制度,絕對比仰賴少數人的英明領導或魅力更省事而有效,也更有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這是談薄熙來事件,不能忽略的一個面向。

    在政治上,薄熙來近年藉著「打黑」來擴大他的「唱紅」攻勢,不僅形式上營造了「自成一國」的氛圍,實質上也對中共的發展路線構成挑釁。不僅如此,他標榜的紅色路線,其實已遠超過「老左」或「新左」的思維,開始頌揚起文革的精神;這種非理性發展,對當前中國大陸的發展當然是一種危險的反動。更吊詭的是,薄熙來和家人的種種浮奢、濫權作為,其實也與他高唱的左傾熱潮全然背道而馳。這個民粹迷思,若能藉王立軍事件的「闖館」衝擊將其一舉打破,恐怕也是胡錦濤、溫家寶在交班前希望完成的任務,至少,可確保兩人的十年治理成果不會一夕躍退。

    薄熙來事件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內幕、要處理到什麼地步,仍需要中共中央的謹慎拿捏,這也和王立軍究竟向美方透露了多少訊息有關。事實上,若谷開來果真是英商海伍德命案的幕後主使,薄熙來知情並為之掩蓋,僅此一案,他就不可能有翻身機會。倘若他還涉及其他風紀、貪瀆問題,最好都能透過公正調查及公開審判,將真相向社會揭露,一則降低政治清算及打壓的疑慮,再則這也將是給中國大陸上上下下一課重要的法治教育。

    薄熙來傳奇的破滅,或許罪有應得;遺憾的是,那麼多人崇拜的政治英雄,竟如此不堪一擊。無論如何,這次事件給了中國政治一次反省與調整的機會,除戳破了左傾政客的虛假面目,也讓人們看到制度建立及權力制衡的重要。中共應該感謝美國在此事的不張揚,讓北京自己有機會把薄熙來的神話撞出美國領事館的圍牆。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計研究月刊  

    在第一場研討會「資本主義大辯論」上,主持人一開始就給參加研討會的人士拋出了一個大哉問,「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能否適應21世紀的挑戰?」結果有一半的在場人士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達沃斯(Davos)是瑞士著名度假勝地之一,與瑞士其他度假勝地一樣,位在山區,在不下雪的季節裡,山坡上到處是綠油油的牧草,和散布各處的乳牛。山區的乳牛頸上都繫著錫罐鈴鐺,每日清晨和入夜前的薄暮中,牧牛主人找牛和趕牛群移動,牛群身上的錫罐鈴鐺響徹了整片山區、山谷。

     

    達沃斯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聖壇,每年元月,WEF都在此舉行,吸引了全球知名商人、銀行家和各國政要來此參加盛會,談論世界經濟議題。今年元月,在會場外迎接這些1%精英的,是身上掛著「我們是那99%」標語的當地瑞士抗議人士,他們從牛身上取下的錫罐鈴鐺,則讓整個會場和會議期間,充滿了噪音。

     

    今年WEF的主題是「大轉型」(Big Transformation),意思是資本主義需要大力改革。有意思的是,在第一場研討會「資本主義大辯論」上,主持人一開始就給參加研討會的人士拋出了一個大哉問,「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能否適應21世紀的挑戰?」結果有一半的在場人士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的挑戰。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70387-2767745  

    在上周眾多的財經新聞中,一則多數金融界不大關注的訊息,卻在國際的政論媒體上引發一陣漣漪。受矚目的理由,主要是在一篇由英國著名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表的2012年「全球軍事平衡」年度報告中,揭露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軍備預算,特別是亞洲和中東,出現強勁的增長,而且亞洲的軍費預算更首度超越歐洲,其中又以中國貢獻了增長的絕大部分。對此,正在舉辦中國人大的發言人李肇星連忙表示,中國未來仍走和平發展的路,國防費用只會「合理適度增長」,外界不必過度疑慮。但這般說詞,西方會採信嗎?

    根據李肇星的說法,自2008年海嘯以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和財政支出每年平均分別增長14.5%和20.3%,同期國防支出每年平均只增長13%,所以近年來軍費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重不增反減,以去年為例,中國軍費占GDP僅1.28%,遠不及美國的4.91%。可是,數據會說話,即使數據可能被官方偷偷打了些折扣,我相信對中國而言,搞不好早在美軍艦隊當年因台海危機(1996年),而進駐太平洋之時,就已經擬好軍備現代化的藍圖及配套的預算。反正只要沒開戰,今日中國的軍力究竟有多少科技上的領先性,無人能知,當然也無人會採信官方的片面之詞,總之,西方世界很難將中國的崛起與和平畫上等號就是。

    那美國呢?猶記得十年前的911,當時恐怖主義份子的挑釁,給了美國出兵中東的正當性,間接也模糊了美國其實在dot.com之後,製造業的競爭力就開始走弱的事實。其實,二次大戰後,美國每十年就大打一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軍隊,有此經驗,這當然與國力有密切的關係。當然,打仗對需求或許有些刺激效果,然而這些年來的戰事無解及膠著,去年的茉莉花革命後,美國的國際地位更是搖搖欲墜,針對這部分,美國內部雖有不少評論家,把矛頭指向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懷柔政策,但平心而論,隨著次貸後經濟更加放緩,恐怕才是美國對外政策不得不改弦易轍的主因。

    這樣的美國政策在中東人的眼裡,恐怕就算美國想要抽身,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關鍵在於豐厚的油田資源,美國需要,大家都愛。目前波斯灣石油合計的總出口量,即占全球出口的六成,其中第二大供油者伊朗,更樂於把濃縮鈾的發展和石油利益混為一談,上下其手,弄得西方國家不得不祭出制裁。不過,這次制裁,猜想應該也如往年一樣沒輒,更遑論西方國家還在狂灑美元自救中。所以,今後波斯灣的情勢應會愈發詭譎,油價易漲難跌的局面持續。

    總的來說,我以為談論各國軍備支出的增減,從根本來看,形同探討各國經濟勢力的消長。同理,近年新興國家在崛起後,開始在國際機構中爭取發言席位的動作,今後也會和任何軍事、政治上的衝突相仿,在意義上都得跟隨著國力的變化,而在權力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只是這調整的進程將會十分緩慢,躁進不得。所以,姑且相信中國比較期望在經濟上和平崛起,而不是以武力服人吧!因為經濟上代表的國力,遲早都有買斷一切的可能,就看你要不要而已。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2012/03/19 經濟日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我國經濟成長率走低、失業率難降、出口成長率大幅下滑,但因進口縮減更多,貿易出超卻持續上升,可能再度引起外國的不滿。另一方面,國內資金充斥,中央銀行為吸收過剩資金而發行之存單(NCD)已逾6.9兆元,直逼今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五成,凸顯銀行媒介資金的功能不彰。這些經濟失衡的現象其實密切相連,而且影響經濟的多個層面,我們若不認清問題的關聯和根本的病因,頭痛醫頭的結果將會治絲益棼。

    從國家整體來看,產品的來源不是自己生產,就是來自進口,而產品的去處不是國內自己用,就是出口,因此產品的來源和去處要相等,即表示國內總生產或總所得(Y)加上進口(M),必須等於國內的消費(C)、投資(I)和政府支出(G)加上出口(X)。

    這即是經濟學上的所謂國民所得恆等式:Y=C+I+G+X-M。很多問題的關聯都由此出發,也必須在這恆等式的限制下解決。

    我國目前的情況和1980年代很類似。將國民所得恆等式移項一下,即可得到貿易出超(X-M)恆等於國民所得未用於國內支出的金額(Y-C-I-G)。我國現在和1980年代的情況都是因為人民看不到產業發展的方向而使投資偏低,以致出超偏高。而出超得到的外匯向央行換取新台幣的結果,就造成外匯準備、國內游資,以及銀行超額準備增加的現象,並衍生出泡沫經濟等其他問題。在貿易出超之外,國際投資和資金移動也會影響國內資金供需,而使問題更複雜。

    針對當前問題甚多的主張之一,是新台幣升值以降低出超。但依前述恆等式,出超要減少,常是指所得減少或國內支出增加。而新台幣升值直接降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出口和投資都幾乎必然減少,以致升值即使能降低出超,其代價常是我國現在難以承受的就業與經濟成長率的下降。更何況,在投資方向和機會不足下,升值可能使投資下降極多,即使所得下降,我國的出超仍可能上升,而未能解決出超和資金過多的問題。以近年經濟表現而言,我國出口和成長率下降,常使投資下降而出超增加,經濟更加失衡。所以,必須再考慮其他政策方法。

    1980年代,我國曾有增加政府支出以降低出超的構想。但目前政府負債已近上限,許多政府投資也不具效率,因此這方法已難採行。增加民間消費雖是政府常說的對策,但我國民間消費占GDP比率已不低,人口也將快速老化而不宜任意增加消費而降低儲蓄。事實上,政府除了口號也沒有多少提高民間消費的具體可行方法。

    有金融界人士希望央行吸收更多過剩資金,以提高利率和銀行獲利能力,但這將使放款及民間投資減少,外資流入增加,並使未來問題更惡化。金融界也主張擴大對外投資,這是可能方法之一,但對外投資若是產業和就業的外移,也可能使未來經濟成長和就業的問題更嚴重。金融上還有一種對策就是讓物價上漲,部分專家曾建議日本政府以此應對經濟難題,但依我國政治、經濟情勢,目前難以採行。

    由於上述對策都有其限制或後遺症,政府還是應該從根本解決問題,亦即以提高國內投資為主要對策。但不可諱言,現有政策存有不少缺失,例如吸引資金回台或來台購買股票及不動產,都只是增加國內資金而非增加投資;招請外商和陸資來台投資,若是排擠了國內原有投資,也是增加資金而非國內總投資;擴大現有出口產品的投資和生產,雖可提高所得和就業,卻也會增加未來的出超。這說明了,當前經濟失衡情勢複雜難解,即使增加投資是正確方向,也仍有許多相關影響要仔細評估,並須做出取捨。

    【2012/03/14 經濟日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任行政院長陳冲昨天宣布新內閣名單,財經內閣底定,由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經濟部長施顏祥、財政部長劉憶如、政務委員管中閔,結合任期制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及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期望老幹新枝合組黃金陣容。但也在同一天,經建會發布去年12月景氣對策信號為藍燈,主計處則公布去年經濟成長率初測為4.03%,並預測今年難以保四。沉重的經濟數字壓過了新官上任的喜氣,更是對新閣最直接的警示。

    2011年經濟指標近日陸續公布,雖是過去的表現,卻是實質的表現,代表的是過去的努力,剔勵的是未來的方向。值此內閣交接之際,正是最清楚的功過簿,期勉新閣以此為衝刺政績的基線,好要更好,但最壞僅止於此。其中,有七個關鍵數字尤須新閣謹記在心。

    經濟成長率4.03%:這個勉強保四的數字還可能修正,在馬總統第一任四年裡是次高,但最差的兩年橫跨金融海嘯時期,任內平均值約3.31%,距馬總統的633目標甚遠(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3%、人均所得3萬美元);不計這兩年,則是十年來次低,僅優於SARS時期;相較亞洲四小龍初估數,也只贏過韓國。原本看好衝五的民國百年,卻出現非危機時期的最差經濟表現,全然歸咎於國際景氣是過度簡化問題,馬總統的第一任經濟施政顯然存有很大調整空間。

    出口總額3,083億美元:去年台灣出口首度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維持二位數成長,進口2,816億美元亦創新高,貿易順差267億美元則為歷來第三高,是值得紀錄的一年。我國出口在1995年突破千億美元,11年後於2006年跨過2,000億門檻,第三個千億只用了五年,其間關鍵值得探究。另方面,去年對大陸出口總額雖為創新高的840億美元,但增幅銳降至9.1%,是除金融海嘯外最低,而去年卻是ECFA啟動第一年,兩岸貿易結構也出現了警訊。

    資本形成衰退7.64%:固定資本既是當期投入,更是未來成長引擎,去年民間投資因景氣能見度劇降而延遲,已在預期之中;但值得檢討的是,馬政府上任後大降營所稅、鬆綁兩岸經貿限制、簽署ECFA等,相關部會更動用大筆預算展開全球招商,但以這項指標看,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顯有方向上的偏差,亟須檢討矯正。

    失業率4.39%:這是連續第三年降低,改善失業努力漸有成果,但尚未回到馬總統就任之初的4.14%,也未達3%的目標,更是四小龍中最高;尤其第一任的短期促進就業方案今年期滿,其每年約7萬人的促進就業效果若無法充分填補,失業率又將飆升。

    物價上漲率1.42%:相對2%的控管目標仍算穩定,但為連續第三年上升,與失業率合計的痛苦指數並未顯著下降;此外,新台幣對美元升值在降低輸入型通膨壓力的效果愈來愈小,政府仍須全力穩定物價,以免削弱民眾購買力。

    中央政府負債餘額4.92兆元:這是去年度預算數,但已確定創新高,占前三年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比率直逼37%。總計馬總統第一任內的負債餘額淨增加1.2兆元,雖是因應金融海嘯的不得不然,但馬總統及新閣應嚴控此一數字,否則國家財政結構將愈趨僵化,不利經濟穩定發展。

    新生兒19.66萬人:這是上一輪龍年(2000年)以來首度回升,今年可望再增加,政府的催生計畫結合生肖民俗,效果加乘,但想超越當年30.53萬個龍子龍女的盛況,政府得要很拚,也須及早因應突增的嬰幼兒延伸需求,且人口是長期性政策,也要有長期規劃。同時,相對於少子化的高齡化問題,亦須政府關注,目前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0.9%,長期照護體系須快馬加鞭。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在各地跨年活動中畫下句點,在冷峻的寒風與滿天的煙花裡,我們送走了動亂與失望的一年,同時交接了對新一年的準備與期待。儘管2012年始於不確定的陰鬱,但也正因預知開展在眼前的是一連串艱難的挑戰,「迎難而上」的心理準備將是我們最有力的武裝,「開低走高」將是我們共同努力且期望達成的目標。

    今年台灣經濟「開低走高」,並非憑空想像,這是多數經濟研究機構預測的方向。依主計處的官方預測,今年各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依序呈現2.67%、3.64%、4.99%、5.31%的階梯式上升,第一季就是谷底,除了去年高基期比較的因素外,主要是出口、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延續去年第四季的低迷,而經建會的景氣領先指標如存貨指數、加班工時等也仍呈探底之勢,尚未顯露景氣翻轉的跡象,首季景氣難有起色。

    至於第二季以後的表現,一來因為世界經濟變化太快,不在預期之中卻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黑天鵝事件無法掌握,二來是全球經濟今年雖有下行風險,但四大經濟體──美國經濟的喜訊開始增加、歐債危機的風險在預期之中、日本經濟有望走出地震及海外生產斷鏈的陰霾,及中國大陸擁有軟著陸的政策籌碼等,不致過度悲觀。因此,主要預測機構大致在去年先高後低的基礎上,認為今年下半年經濟表現會優於上半年;這樣的預測,也反映了三個關鍵假設,並是台灣經濟開年就要迎戰的難關。

    第一個是兩周後就要揭曉的總統大選結果。目前藍綠選情極度緊繃,國民黨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誰也無絕對的勝選把握,使得選後的政局及經濟政策走向,尤其是關係兩岸經貿往來的兩岸政策,呈現高度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已令投資人選擇暫時退場,導致台股成交值急凍,企業投資計畫也不急於此時決定。儘管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認為,無論選舉結果為何,只會有短期影響,台灣經濟會持續成長;但也有預測直言,政治變數可能使台灣經濟成長率腰斬至2.1%。

    因此,現有預測是以「現況」為前提;如果政黨輪替,情況可能不同。其實,台灣兩次政黨輪替都曾出現經濟衰退,雖多導因於國際經濟危機,但仍反映了政黨輪替的施政空窗影響。所幸,這樣的政治變數開年就要底定,無論結果為何,各方都能積極應對。

    第二個關鍵假設是歐債危機將通過第一季的兩大考驗,一是進入償債高峰期的再融資需求,能在可持續的利率水準下獲得滿足;二是去年底歐盟高峰會達成的新財政協議如期如質在3月前簽署,而本月底歐盟峰會將討論協議草案,這將是歐元區實現財政統合的重要起步。這兩者都牽動市場對歐元區的信心,缺一就會使市場草木皆兵;依據亞洲開發銀行最悲觀的預測,如果歐債危機引發新的全球性危機,台灣經濟成長率將只有2%。所幸,政府已提出振興景氣方案,並將應對層級提升至總統府,以萬全準備減緩衝擊。

    第三個不明顯但非常關鍵的假設,就是依然肯定台灣產業的競爭力,認為全球需求好轉,訂單就會回來,出口仍能穩定擴張,挹注經濟成長。主計處即預估,今年我國貿易出超將達292億美元,直逼2009年創下的293億美元歷史紀錄。但是,3D1S(DRAM記憶體、LCD面板、LED照明元件、SOLAR太陽能)等產業去年的表現顯示,除了需求不振影響營收,競爭力也是一大問題,讓這個假設不免顯得虛弱。景氣起伏,正是檢驗產業競爭力的時刻,去年多個產業的經營困境,那些是一時、何者是永久,需要政府檢視並正視。產業發展是台灣經濟之根,強根固本更是知易行難,但現在已是非做不可了。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界認為物象世界由「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四大成分中終究崩壞稱為「四大皆空」。而物質世界由美、歐、中、日四大經濟體支撐而起,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14.9兆美元,占全球68兆GDP的22%;歐元區GDP約10兆美元,全球占比約15%;中國GDP約6.2兆美元,全球占比約9%;日本5.5兆美元,占比約8%。這四大支柱合計占全球GDP高達54%,如今這四大經濟體同時面臨景氣向下崩壞風險,這恐怕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度出現的危機。

    衡量一國或經濟體的景氣是否走空,國際間最常用的就是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而50%即為景氣榮枯的分水嶺。經建會即將於明年下半年發布台灣本土的PMI指數。

    首先檢驗景氣深陷「國債門」的歐洲,歐元區16國的11月PMI指數為47.5,已連續三個月低於50,其中前兩大經濟體的德、法,其PMI分別為47.9與47.3,各自創下28及29個月低點。義大利PMI更只有44,編篡PMI業者Markit預估歐元區3Q GDP只成長0.2%,而4Q恐將萎縮0.5%~0.6%。

    低迷的景氣也為歐元區帶來高失業率,10月暴衝至10.3%,創下13年來最高紀錄,整體失業人數高達1,629萬人,其中西班牙失業率22.8%最為嚴重。高失業率將斲傷民間消費力,政府為維持國家信評猛砍赤字,公共支出因而緊縮,民間投資隨之不振。組成GDP三大因子之C‧G‧I同步減少,經濟不衰也難。而且減債是一項長期艱難的挑戰,歐洲步入「失落的十年」風險不可不防。

    其次是已失落20年的日本,11月製造業PMI指數為49.1,創下311大震以來次低點。日本在第三季之前,就已創下季GDP連續三季負成長,早已陷入準衰退慘境,且日本有全球最高的國債/GDP比,國債總額逼近13兆美元,與美國不相上下,國庫拮据導致311大地震重建龜步化。

    日本高齡化也居全球之冠,日本官方預估至2020年老年人口比率將攀升至29.2%,2050年甚至高達39.6%,老年社福醫療支出將進一步惡化財政赤字;加上日圓強升導致產業空洞化,政權更迭頻繁,政經情勢惡化循環,日本再陷第三個失落的十年也不無可能。

    接下來看與美國並列G2的中國,11月的PMI意外跌至49,是2009年3月以來首度跌至榮枯點50以下,豐版的PMI更低至48,顯示強如中國的景氣也步向收縮,迫使中國緊急實施三年來首度調降存款準備率的貨幣寬鬆政策,中國啟動降息循環預示經濟疲弱的風險。以歷史觀之,降息循環啟動初期總伴隨著股市下挫,2000年如此,2007年也不例外。

    最後看看獨強的美國,11月PMI製造業指數升至52.7,創下五個月新高,成為全球經濟四大支柱中唯一仍站在50以上的經濟體,失業率也降至8.63%,但仍舊有1,350萬的失業人口,未來美國PMI指數能否站穩50,關係著全球景氣唯一的明燈是否熄滅,也是全球景氣是否面臨「四大皆空」的關鍵數字。

    股市有句名言:恐懼造就底部。全球投資市場面臨歐元區瓦解、中國硬著陸、全球景氣二度衰退等三大恐懼,加上台灣本身的總統大選恐懼,使台股頻頻破底。然景氣本來就有其自然循環,上一次金融海嘯歐美PMI指數在30以上就觸底回升,台灣景氣自首季高峰而下,至下一季將屆周年,全球恐懼將逐漸架構出股市長底,而成交量萎縮不是危機,歷史上長底哪次不是在窒息量之後呢?只是恐懼尬長空的過程往往是緩慢又痛苦。

    (作者是瑞展產經董事長。擅長以深厚的總經底子融入投資決策,成功避開三次萬點股災,更將其實戰經驗著作股海戰國策與股海煉金術兩書)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今年下半年發生歐債危機以來,歐洲多數股市大幅下挫,但歐元僅出現一些波動,並未見劇貶,反而是全球其他新興國家的貨幣,在下半年從高點滑落,顯見全球資金又出現大挪移,從新興市場流回歐美。

         今年八、九月間,由希臘主權債務所引發的歐債危機,造成全球股市的全面下跌,而原本兌美元一直處於上升趨勢的亞洲和新興國家貨幣,紛紛反轉下跌,新台幣和韓元就是在那時受到影響,從升值走勢扭轉為一路趨貶。這其間金磚四國,除了中國以外的三個國家,更是出現驚人的貶幅,也是資金撤走的明證。

         以最近一年這三個國家的貨幣兌美元的幣值來觀察,即可瞭解。巴西幣近一年的高低區間為1.53至1.96,震盪幅度達27%;印度盧比的高低區間為43.86至53.89,震盪幅度23%;俄羅斯盧布為27.15至32.89,震盪幅度21%。而且這三國的貨幣都是在今年八月以後開始呈現反轉趨勢,換言之,近3個多月來,這三國的貨幣快速貶值達20%以上。雖然巴西幣後來稍有波動,但至今也貶值22%;俄羅斯盧布亦然,至今貶值17%;印度盧比則從八月以後一直走貶,至今貶值23%。一個國家的貨幣在三、四個月內大幅貶值,勢必對其金融市場的安定和進出口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其間真正的禍首歐元,卻相對穩定。一年來兌美元的區間為1.2867至1.4940,震盪幅度為13%,近3個月期間則在1.3至1.4之間波動,幅度約7%,直到最近歐盟高峰會後,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主要原因是,歐盟高峰會達成的「財政協議」,將對歐元區國家的財政與債務進行更嚴格要求,例如要求政府預算達成平衡等,以遏止歐元區再度發生債務危機。此舉令投資人對歐元區陷入二次衰退的疑慮升高,歐元兌美元匯率於是跌破1.3美元大關。在此之前,由於投資人仍然期盼德法等國家能對歐債危機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於是任何稍有進展的會議,都會讓歐股反彈,並帶動歐元的上揚。但歐盟高峰會後,投資人確定歐元區的債務國家勢必節衣縮食,則金融市場和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必受影響,美元需求必然大增。雖然月初包括美國聯準會在內的全球六大央行聯手降低美元交換利率,並承諾提供足夠的美元資金,但市場上依然認為美元供不應求,甚至連無法自由兌換的人民幣也被做空,因為市場一致預測,大量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歐美企業,其美元需求勢必增強。

         儘管如此,這一年來,不論外在情勢如何,人民幣實際上始終走自己的路,而且在八月歐債發生危機以後也是如此。近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區間為6.34至6.68,變動幅度約為5%,而且是穩定小步升值,直到最近不到一個月,才從6.34回貶至6.37左右。

         其實近來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的確因為美元需求擴大而有拋售人民幣的現象,但中國央行不樂見人民幣跌勢過急,於是在每日早上的人民幣中間匯價均見干預痕跡,導致收盤價都在跌停下限。以本月15日的匯價為例,前一日(14日)的收盤價為6.3706,但15日的中間匯價卻訂為6.3421(與前一日的收盤價似乎無直接關係),而當日在中間匯價千分之5幅度內的跌停價為6.3738,這就是何以至上周四已經是人民幣兌美元連續第12個交易日收盤觸及當日跌停價,但累計12個交易日下來實質跌幅卻仍不到千分之5。如果與自由波動的的外匯市場比較,人民幣幾乎是釘住美元不動。

         至此,已可以充分瞭解中國政府對人民幣的態度,因為相對而言中國的通貨膨脹仍高於西方主要貿易夥伴,維持人民幣的穩定仍是基調。因此即使人民幣名義匯率有所下跌,但在美元強勢下,人民幣對其他貿易夥伴的匯率還是上揚的。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認為,人民幣長期不太可能貶值,短期而言,資本流出對中國控制物價是件好事;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則認為,中國的外貿順差已有所縮窄,許多順差也表現為人民幣而非美元,這些措施明年將繼續發揮作用,預料匯率會有一些波動,但將維持基本穩定,而過去單邊升值的情況將越來越少見。

         進一步觀察近日的美元指數變化,12月以來已從78上漲至80.5,重新回到QE2(第2次量化寬鬆措施)以前的美元局勢,而人民幣因為幾乎釘住美元,反而成為最強貨幣。

         今年以來,在美國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組織要求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強大壓力下,中國政府並未因此讓人民幣快速升值。相較之下,其他金磚三國因為升值過於快速,轉而在3個月內又快速貶值2成以上,而人民幣依然維持著自己的步調,未隨著市場和美元起舞,這應是中國政府貫徹穩中求進政策的最佳註解。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787246-2707444.gif  

    宇昌生技案引發藍綠口水大戰,一位參與南華生技籌設案的資深財經官員,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經濟部推動南華生技籌設超過兩年,一度幾乎叩關成功,最後卻在國發基金顧問何大一赴美實地訪查後大逆轉,南華案胎死腹中,改由宇昌生技獲得政府資金挹注。

    這位一路參與南華生技籌設的官員還原當時歷史,他說,籌設南華生技要回溯到民國九十四年六月,當時經濟部駐休士頓辦事處主動接觸美商Tanox公司總裁唐南珊 (南華生技原始股東之一),爭取Tanox返台設廠。

    官員指出,九十五年四月,經濟部找上歐華創投董事長高育仁,請他擔任推動Tanox返台設廠的「計畫領導者」 (Project Leader)。隨後唐南珊與高育仁拜會行政院高層,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政府將全力支持。

    五月三日,行政院政務委員何美玥上簽蘇貞昌,盛讚南華生技就像是「生技界的台積電」,建議政府基金若可先行確定投資,將有助於民間團隊的及早進入。十六日,南華生技向國發基金申請投資。

    六月廿一日,政務委員林逢慶在行政院召開的跨部會會議決議,政府原則給予政策支持,並請經濟部生醫小組擔任窗口,國發基金盡速進行可行性評估。五天後,工業局幫南華生技舉行一場「大型生技醫藥品量產公司」投資計畫說明會,推動南華生技在台生根。

    孰料,原本推動進展相當順利的南華生技,在八月中一趟實地查訪之後起了「變化」。

    官員說,國發基金顧問何大一在九十五年八月十六到十九日,前往美國休士頓Tanox公司實地訪查,事後出具負面的評估報告,認為南華不具投資價值;原本預期在九月十五日可通過國發基金審查的南華生技一案,未通過審查。

    當天擔任主席的經濟部次長施顏祥,以與會者意見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為由,要求南華生技補件說明。九十六年三月廿三日,國發基金以「十票反對、八票贊成」的結果,否決南華生技的申請投資案,南華也在九十七年七月九日結束營業。

    這位官員指出,近兩天「極機密」文件解密後,才恍然大悟早有一組人馬「另起爐灶」,且在九十六年二月中旬的短短六天內,直接跳過國發基金審查程序,獲得兩千萬美元的投資額度,讓辛苦兩年多的相關人員,頓時感覺很像「傻瓜」,被蒙在鼓裡。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交所第一代高層合照,董事長辜振甫(前排右四),總經理袁則留(後排右二),副總經理蔡同璵(後排右一)與經濟部次長兼首屆證管會主委王撫洲(中)及證交所董監事合影。.jpg  1962.02.09 正式開業,租用北市懷寧街工礦大樓,上市公司16家,總市值70億元。.jpg  

    今年是建國百年,也是證交所成立50年的重要里程碑,回顧台灣交易市場一路走來,由人工撮合發展到全面電腦交易,成交值由人工時代每日約10億元躍升到電腦時代的逾千億元,最高單日成交金額曾達到3,265億元,是人工交易時期的300倍。


    上市公司股東總人數部分,在證交所成立初期,不到15萬人,現在已成長到逾2,300萬人,等於台灣總人口數;台灣資本市場已經成為「全民運動」的市場,幾乎每個投資人對「證券經」都能朗朗上口;外資投資台股的持股市值比重也將近三分之一。

    現在在台灣股市中,可以看到不少世界級的公司,像是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全球性的筆電品牌宏碁、華碩、傳統產業則有台塑集團、長榮集團等,豐富了台股投資標的。

    由以上記錄可見,證交所成立50年來,無論是發行市場的上市公司家數、市值,或是交易市場的成交量、周轉率,都呈現快速的飛躍成長;但最重大的意義是,50年來證券市場追求的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已在證交所的努力實踐下,逐漸築夢踏實。



    6775301-2703928.jpg  6775301-2703929.jpg  

    例如證券市場草創時代,多家券商「場內」人員在熱門股票收盤前霸占專櫃「搶帽子」(類似現在的當沖),導致收盤30分鐘後股價還在大幅跳動,甚至亮燈漲停或跌停的不公平亂象,隨著進入電腦撮合交易,不復存在。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政部上周公布貿易統計,11月進出口貿易總額較去年同月減少4.5%,是兩年多來首見負成長;其中,出口年增率由10月的11.7%銳降至1.3%,進口更從成長11.8%反轉為大減10.4%。單月貿易表現轉差或仍有待觀察,但衰退警訊仍不禁讓人擔心三年前金融海嘯造成的經濟夢魘再現。

    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出口,去年商品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達64%,與2008年同屬歷年最高,其中廣義的資訊電子業(電機、電子、資通訊、光學、特用化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逾五成,其帶動的鉅額資本支出更是去年民間投資成長33.8% 的最大貢獻來源。不過,資訊電子業的榮景在今年下半年逆轉,11月電子及資通訊業出口都較10月減少一成以上,衰退速度超乎預期。因為景氣能見度低,業者資本支出驟減、設備需求大幅減少,導致11月資本設備進口較去年同月劇減32.4%,是整體進口負成長主因,可見資訊電子業在對外貿易扮演的關鍵角色。

    資訊電子業出口衰退對國內經濟及就業衝擊也正迅速擴大,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降至3.42%,民間固定投資衰退11.9%;勞委會則估計,至11月底共85家廠商、近8,000人實施無薪假,民間統計數則數倍於此;另鼓勵提前休假或減少工時等其他方式因應的廠商為數更多,情勢發展令廣大勞工惴惴不安。

    資訊電子業對國內金融安定的影響亦不可忽視,光是面板(LCD)、記憶體(DRAM)、照明元件發光二極體(LED)、太陽能(Solar)等所謂3D1S四大艱困產業向銀行融資的總額估計至少6,500億,其中面板業貸款逾3,000億元;如果景氣持續低迷,部分貸款變成難以回收的呆帳,對銀行業的衝擊不容小覷。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仍相當依賴資訊電子業。現在要關注的問題是,資訊電子業景氣要多久才能回春?如果景氣長期低迷,業者要何去何從?四大艱困產業要如何善後?

    從全球景氣動向來看,資訊電子業的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及歐洲均面臨經濟長期調整,有陷入「失落十年」之憂,對資訊電子產品的需求恐長期停滯不前。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需求的增加,是業者希望所繫,但新興市場仍存在不少變數,中國大陸更有「硬著陸」風險。今年1至11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年增率僅9.1%,遠低於去年的37.1%,主因即是資訊電子業出口大幅趨緩,可見中國大陸尚未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

    更大的挑戰是,資訊電子業的國際競爭力正面臨空前考驗。在美國蘋果公司及韓國三星集團的強力競爭下,台灣電腦及手機業者正力圖振作,苦尋轉型升級之道;DRAM及面板業與韓國業者的技術差距不斷擴大,如不進行大刀闊斧的產業變革,前景令人憂慮,明年將是關鍵。

    資訊電子業要走出困境,業者的自我提升與不懈努力自是關鍵,台灣有數十年深厚基礎,在開發大陸市場上又有優勢,因而仍可期待多數業者將能突破瓶頸,打開新的出路。政府則應全力提供有利業者創新的大環境,並為跨業整合及兩岸合作創造條件;並須在景氣迷霧未散下,給予業者必要的金融支援及協助。

    但是,部分連年虧損、負債累累的產業,則須進行根本改造,如DRAM及面板業。陷於財務困境、有「富爸爸」的業者,自須由「富爸爸」承擔起改造責任,運用減資再增資等手段改善財務體質,讓企業重新出發;再透過產業整併、國際策略聯盟及新技術開發等途徑改頭換面,再造產業的競爭力。至於財務撐不下去、前景黯淡的業者,政府應協助其有序退場,不要讓銀行再背負更大的風險。當機立斷,為所當為,是政府與業者面對當前困局的應有作為。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債危機正越演越烈。從財政問題演變為政治危機,迄今已有八個國家變天,各界關注八日將舉行的歐洲央行決策會議、九日將舉行的歐盟高峰會,如果德、法等國未能提出有效對策以化解危機,歐元區可能陷入崩解危機,進一步危及全球金融體系,後果將比三年前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還要嚴重。

     近期《經濟學人》指出,歐洲央行與歐元區領袖再不趕快大刀闊斧提出強有力措施,歐元區崩解的大災難就要降臨了。這段期間,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某大銀行倒閉,或某國家因公債無人問津而財政破產,最後被迫退出歐元區。尤其,明年一月底前,義大利必須籌措三百億歐元公債,如果屆時市場反應冷淡,這個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將面臨破產危機。

     這次歐債危機赤裸裸反映出歐洲領導人先是誤判形勢,接著又錯失良機,導致情勢進一步惡化。如今新一波歐債海嘯警報已經響了,歐洲許多銀行因手中持有大量公債價值減損,在市場上拆借面臨困難,而債信出問題的國家如希臘已面臨嚴重資金外流,不論企業或個人均悄悄把錢搬到較穩健的國家如德國,情況若無法改善,再大的銀行也撐不了多久。

     歐債危機若導致歐元區崩潰,與三年前金融海嘯有何不同?首先,三年前是大型投資銀行破產,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瀕臨崩潰,美、歐政府被迫對金融機構紓困;這回政府成了被紓困對象,進而拖累銀行,但經濟實力佳的德國對於紓困缺乏財政紀律的國家卻退避三舍。其次,三年前,儘管無人預料金融海嘯如此凶猛,但美國政府適時採取必要措施穩住情勢,這回歐元區卻陷入政治癱瘓,未能及時提出因應對策,反而使問題惡化。第三,美元即使走弱,在危急時仍是全球資金的避風港,這回歐債危機,卻使得歐元的存續成了大問號。

     針對新一波歐債海嘯,金融家索羅斯數次警告說:「全球金融體系瀕臨崩潰邊緣,將引發大災難。」聯合國日前大幅下修明年各國經濟成長率預測並警告:「世界經濟徘徊在另一波重大衰退邊緣,如果歐債情勢不樂觀,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僅有○.五%。」此外,在歐美需求減緩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受到衝擊,官方最新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十一月跌落至四十九,為上一波金融海嘯以來最低,房地產與出口部門首當期衝。

     歐、美、中等三大經濟體無論是陷入衰退或成長趨緩,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所帶來的衝擊肯定非常大。主計處已預測明年台灣出口成長率將腰斬,如果歐債問題未能適時止血,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想「保四」都成問題。面對新一波歐債海嘯的衝擊,我們當然需要有經驗的舵手,以穩健的政策帶領民眾安度危機。

     日前總統大選辯論會中,三黨候選人都未針對新一波歐債危機因應對策提出具體說明。例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指出,未來四年要把赤字減半,同時要投入千億元基金,創造台灣在地經濟動能;一面砍赤字,另一面擴大內需,兩者前後矛盾。其次,蔡英文強調要砍赤字,不過,老農津貼加碼千元案是民進黨帶頭喊,在選票壓力下,理想與現實又是南轅北轍。馬英九總統強調政府已擬定七策略、十焦點,以後每周開會,天天都會盯;不過,這些方案包括擴大臨時工作津貼、節能家電補助等多為既定政策的延伸,成效如何仍有待檢驗。

     歐債危機發展至難以收拾的局面,問題出在許多國家平時缺乏財政紀律、政府揮霍無度、民間逃漏稅嚴重,金融海嘯一來又大舉擴張財政,最後不僅政府垮台,還拖累整個歐元區、甚至引發新一波海嘯。歐債危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國家領導人若事前無法有效控制國家債務,事後又拿不出對策因應,最後會把國家帶向毀滅的邊緣。近年我國中央政府舉債餘額大幅攀升,已瀕臨法定上限,因應新一波歐債海嘯衝擊,明年新當選的領導人,的確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 2011-12-08 02:02
  • 中國時報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頻繁、巨大的天災,加上金融風暴已擴大為金融海嘯,2012人類即將遭逢滅頂的大災難──這個攸關每一個人生死存亡的預言,已讓世間人不敢等閒視之。

    2008年金融海嘯在各國政府印鈔救市的政策下,看似及時解危。但兩年後希臘的債信危機,卻使歐債上修至三百億,加劇歐洲諸國財政赤字;美債問題亦炒得沸沸揚揚,世界各地經濟泡沫化現象皆不遑多讓。2012的末世預言,是否已先行在金融市場上演?

    毀滅預言將成真?世人擔心的「2012」年就要來到。

    「2012」是一組數字、是一個年分,也是一部在2009年紅遍全球的電影。電影預演了2012年將出現的景象,天崩地裂、海嘯肆虐的場景震撼人心。隨著電影在全球各地熱賣,許多人也籠罩在「毀滅」的陰影下。究竟影片中所演繹的「瑪雅預言」會不會實現,即將於2012年見真章。

    其實,關於地球和人類的浩劫,不必回溯到古代預言,只需由晚近數十年的天災人禍就可知道絕非危言聳聽。資源的耗竭早已逼使人類非面對問題不可,其中最具震撼的可追溯到1973年出現的「能源危機」;而1972年春季問世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則提供背景說明。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註1)的作者群以計量模型估算出資源到達極限的時日,這給世人帶來無比的震撼;而首次石油危機的發生,更加深世人的恐懼感。

    事實上,一波波的災難正向全球席捲而來,像是南亞大海嘯、美國卡崔娜颶風,中國、海地、智利、日本、土耳其大地震,尤其日本311地震挾著大海嘯實景,比起任何一部虛擬的影片更讓人驚悚。越來越頻繁、巨大的天災,加上金融風暴已擴大為金融海嘯,2012人類即將遭逢滅頂的大災難──這個攸關每一個人生死存亡的預言,已讓世間人不敢等閒視之。

     

    金錢遊戲帶人走入絕境

    不過,我們不只該關切,更不能坐以待斃,應盡可能不讓預言實現。事實上,也有許多有識之士試圖找出病根,希望能夠對症下藥、解除人類的共同危機。但目前所見多從環境災害來探討這個預言,對於人為的經濟災害探討較少。2008年金融大海嘯和經濟大衰退所帶來的衝擊,已成為一場無法忽略的災難,包括歐盟各國被歐債纏身,全球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加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現在看起來,其效應還在持續發酵中。

    簡單地說,金融海嘯的出現,其癥結在於人類的貪婪、自私、不道德、不誠信。根源則是「錢太多」導致「金錢氾濫」,因此,到處充斥金錢遊戲,不斷腐蝕人心。金融泡沫在股市、房地產、衍生性金融商品熾熱上演,當泡沫破滅、金融海嘯出現,進而演變成全球經濟衰退、大蕭條,失業遍野、生活困頓、自殺跳樓事件頻傳等景象,無疑是欲望擴張,使人走入絕境的鮮活寫照。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即將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項會議與春天舉行的人大政協兩會、秋天召開的中共中央全會並列年度三大會議,主要是回顧過去一年成績、部署未來一年經濟工作,並為新年度宏觀經濟政策定調。在大陸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且為全球成長重要引擎後,這項會議日受國際矚目。

    過去這一年,大陸經濟表現開高走低,經濟成長率從第一季的9.7%,逐季下滑至第三季的9.1%,第四季預估將僅約8.5%;下半年以來,外貿、投資、消費等三大需求也趨於疲軟。大陸官方公布的經理人採購指數(PMI),11月降到49,是32個月以來最低,顯示實質面持續減速。面對這些走弱的數據,北京當局解釋是去年以來主動採取一系列緊縮性政策調控的結果,強調一切仍在掌握中。儘管如此,近來國內外經濟環境不佳,尤其歐債危機未解、貿易保護盛行、國內物價水準偏高、流動性不足、房地產調控進退維谷等,都已對大陸經濟穩定成長構成嚴峻的挑戰。

    面對當前形勢,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將明年經濟工作重心,由今年的「控通膨」為主,轉為與「保成長」並重。近三個月來,大陸物價漲勢雖漸緩,但在全球貨幣寬鬆的環境下,民眾的通膨預期短期內不易改變,且內部需求擴張的壓力仍如影隨形。此外,勞動力成本上升、服務業及非貿易品價格調整,以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也都形成物價走高的壓力。由於這些因素都可能加劇通膨預期,大陸官方仍將持續重視物價調控工作。

    至於明年大陸經濟成長的動向,經合組織(OECD)、瑞銀、花旗等看法普遍趨於保守。大陸國務院似乎也意識到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大,特別強調下個階段宏觀政策目標為「鞏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副總理王岐山甚至提出「確保經濟復甦是壓倒一切的任務」。因此,「保成長」將成為明年經濟工作重要任務,預料會將目標訂在經濟成長率8%及物價漲幅4%。

    為了「保成長」,明年宏觀調控政策可能仍延續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財政政策而言,一般預料明年將繼續擴大政府支出、實施赤字財政,並輔以結構性減稅措施。事實上,結構性減稅最近已開始行動,例如在上海試行營業稅改增值稅方案、提高營業稅和增值稅起徵點等。此外,因應「十二五規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調,宏觀經濟政策也將向促民生、擴內需、新興產業發展等傾斜,財政政策在「保成長」和「調結構」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

    關於貨幣政策,雖可能強調「穩健」,但為改善當前流動性緊俏、不利企業經營現象,北京官方表示將在「力度」和「節奏」上進行「預調微調」。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顯示實施一年多的緊縮政策開始鬆動。為兼顧「保成長」和「控通膨」,貨幣政策將趨於寬鬆且更積極,但不致全面放鬆;在政策工具上,主要將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準率,但基準利率的調整將較審慎,因為負利率現象已造成銀行存款流失、地下金融氾濫。因此,明年度貨幣政策將依循「量鬆價緊」的原則。

    由於歐債危機蔓延,全球經濟變數增加,研究機構普遍認為,明年大陸經濟成長面臨的困難將更多,成長速度可能低於今年,且因通膨壓力稍減,防止經濟失速或將成為明年大陸經濟的首要課題。不過,中共五年一度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明年秋天召開,將涉及人事換屆、政治權力更迭,依照經驗,遇有政治大事之年,總體經濟情勢不宜大幅波動,是以明年宏觀調控政策的任務既要保成長,亦要保穩定。雙保之間的平衡,將是一大挑戰。


    【2011/12/07 經濟日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在科學上的成就可以追溯至兩百多年前開國元勳的影響。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不僅以科學態度改寫聖經,也早已注意到今日迫切的氣候變遷問題。

    美國「科學進步」雜誌(Science Progress)在專題中探討包括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內等開國元勳對美國科學發展的影響。

    在宗教除魅上,科學進步指出,傑佛遜和「美國精神醫學之父」魯希(Benjamin Rush)在多番討論自然神論的書信往來後,改寫了福音,刪去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超自然部分的內容。傑佛遜版的聖經也反映出其終生以科學探究精神來描繪自然世界的志向。

    此外,傑佛遜也深切體認到氣候變遷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身為業餘氣象學家的傑佛遜住在阿肯色州莫蒂塞羅(Monticello)時,每天早晨都會紀錄氣溫變化。

    他在「維州筆記中」(Notes on the State ofVirginia)寫到,「氣候變遷的發生是非常顯著的。降雪頻率越來越低,積雪也越來越淺」。傑佛遜於是大量吸收各種可以解釋氣候變遷的理論素材。

    為了讓農耕更有效率,傑佛遜設計了鐵製的犁,而當時一般人都是使用木製的犁。這項革新凸顯傑佛遜急欲讓美國農業能夠永續發展。

    在科學醫藥上,傑佛遜當時曾感嘆美國的醫藥狀況相當糟。他在1801年和醫師華特豪斯(BenjaminWaterhouse)對毒性較弱的牛痘疫苗進行試驗,之後甚至在維吉尼亞州沙洛茲維爾(Charlottesville)發起運動,讓其家人、奴僕及鄰居都接種疫苗。

    在教育改革上,傑佛遜在1778年提出「知識大幅普及散播法案」(Bill for the More GeneralDiffusion of Knowledge),這也是日後公立教育的先鋒。

    傑佛遜支持多元科目教育,鼓勵重視科學,特別是在大學教育的階段。這也導致他在日後創建維吉尼亞大學,這是他被認為在教育上最大的成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會今日下午登場,馬英九、蔡英文與宋楚瑜都嚴陣以待,全球可同步觀看。台灣選舉史上第一次大選辯論是2004年;很多人以為美國第一場總統大選辯論是1960年(甘迺迪與尼克森),其實那是「電視對全國轉播的第一場」,在那之前,已經有過總統大選辯論,但僅是透過廣播轉播。

    1960年那次受到矚目,直到今天仍是重要的研究或參考對象。因為那不但是第一次,且是收視率最高的一次(37﹪)。當時全美國人口一億八千萬不到,竟有六千六百萬人收看。尤其當時並非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普及率約80﹪),更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那次辯論,如果「聽」收音機,大多數人認為當時任副總統的尼克森獲勝。但是「看」電視,大多數人認為甘迺迪獲勝。因為論表達的內容,尼克森占上風,畢竟做了八年副總統,經驗豐富。甘迺迪一直是參議員,從政之路上,「談」的比「做」的多,具體論述遠不及尼克森實際。

    更重要的,透過電視,兩人的表面形象相差極大。尼克森因為腿傷而住院一段時間,面色不夠紅潤,且體重掉了許多,衣著顯著不合身。甘迺迪則剛在陽光燦爛的加州跑了一陣子,面色顯得健康。在燈光照耀下,兩人呈現強烈對比。尤其尼克森事前拒絕化妝,於是臉上有了汗水,似乎遠不如甘迺迪的鎮靜。

    那次辯論究竟有多大影響,眾說紛紜。有人說只是強化了基本盤,也有人調查後說,6%的選民受到影響。選舉結果,甘迺迪的得票比尼克森只多0.1%當選。

    那屆選舉一共有四場辯論(第二、第三場話題涉及金門、馬祖,因為民國47年的八二三戰役甫結束未久)。不過對兩人形象影響的,也是後世念念不忘的,是1960年9月26 日的第一場。

    電視辯論令尼克森吃了大虧。到了1968及1972兩次大選,尼克森都拒絕再辯論(兩次大選,他都贏了)。直到1976年,美國才有了第二次總統大選辯論,由福特與卡特對陣。這一年共有三場,第一場談內政,各方普遍認為福特贏。可是第二場成了福特的致命傷。那場的主題是外交,福特竟然說道「蘇聯從來沒有掌控東歐」。這個話完全悖離現實,而且出自堂堂的現任總統,令人大失所望。

    當時現場主持人也覺得不可置信,立刻問福特,「您是說,俄國人沒有把東歐作為勢力範圍......?」這讓福特有機會加以更正,沒想到福特非但不加澄清,反倒堅持波蘭、羅馬尼亞、南斯夫都沒有受到蘇聯干預。這幾句話重挫了福特的聲望,也成為那一年辯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

    辯論中留下最多名言雋語的是雷根。1980年,他與現任總統卡特辯論。他原本聲勢略遜於卡特,但他是演員及廣播節目主持人出身,在鏡頭前充分掌握觀眾注意力;他的人格特質(例如幽默感)及反應亦佳;尤其做了八年加州州長,歷練豐富。當卡特提出諸如健保等複雜議題,雷根一時之間難以說清楚,就以一句「你又來了」(There you go again),四兩撥千金,令卡特根本接不下去。

    在結辯中,雷根問選民「你比四年前過得好嗎?」(Are you better off now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這句話也成為經典名句。民調顯示他在辯論中大獲。選舉結果亦然。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總統大選,「馬吳配」雖有執政優勢,卻選得很辛苦,主要原因,是馬政府的兩岸政績無法發酵,甚至兩岸議題都已被競選對手排擠到邊緣,使馬吳的揮灑空間縮小。此一窘境的來由,主要是馬政府對選民「訴說」相關政績的方法有偏差。馬政府在這方面應儘速改弦易轍。

         所謂的「訴說」,說穿了就是此次選戰中流行的「說故事」。可是,馬政府所講述的兩岸政績,「故事性」實在不足,大都是「成果宣傳」和「數字鋪陳」。譬如說,已創造出60年來兩岸關係最好的局面,或近年引來1百多萬人次的大陸觀光客,為台灣帶來1千多億元新台幣的經濟效益等等。這樣的說法,坦白說,很難讓選民大眾的心緒高昂起來。

         事實上,近年兩岸互動過程,蘊含著很多足以激動人心的故事,其中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故事縱深」最有看頭,因為ECFA為很多行業添了動能,也幫助了廣大從業人員的生活。可是,馬政府對ECFA成果的宣傳,迄今為止,讓民眾印象深刻者,似乎只有水果、魚肉、工具機、汽車零件等少數幾樣,而且宣傳的方式,就是說相關產品出口大陸金額增加多少,或是說某老闆因得益於ECFA,生意做得樂哈哈等等。這樣的講述方式,實在有些「八股」。

         馬政府只要換個方式,就可以把ECFA的故事講得很精彩,並使其成為兩岸政績宣傳的主軸。關鍵在於「多講過程,少吹成果」,以及「好壞並陳,不只報喜」。這樣的講述方式,才會吸引民眾注意,甚至感動民心。譬如,在講到某某老闆得益於ECFA的事情時,不要只說他現在做得多麼好,而應該更多陳述他爭取到訂單的辛苦過程。也可說說他面對著複雜的兩岸通路,如何煞費週章才把貨送到大陸,且中間如果有碰過惡質的「攔路虎」,也可以不避諱地說出來。這樣的故事,才稱得上精彩,及有足夠的吸引力。

         若不這樣講,而光說結果有多好,那就好像把ECFA講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民眾聽起來會感覺很不踏實,也會質疑,為什麼人家有如此「好康」,而我卻沒有?如果社會上普遍有這種感覺,則ECFA在民眾心目中,就會變成「雲端上」的東西,和他們的生活並不切身相關。

         還有,數字的鋪陳,也應多講「背景」。如今年初以來,因ECFA「早收清單」而銷往大陸的商品已有幾十億美元。政府就此宣傳時,不能只強調簡單的數據,還應該詳細告訴民眾說,這只佔我方對大陸總出口額的幾分之一,因為該早收清單在今年初才實施,關稅第一步只降了三分之一,等3年後關稅全免時,相關出口額必會激增。更何況,兩岸未來還要簽署「貨品貿易協議」,屆時大部份商品都要免除關稅。這樣的說法,才能使民眾感覺「好戲在後頭」,而對ECFA產生濃厚的期待感。

         而回溯以往馬政府和大陸方面辛苦談判ECFA的過程,發現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在今天都可以拿出來公開講,以讓民眾充分了解,ECFA是兩岸雙方各自基於本身利益,所「攻防」及「討價還價」出來的成果,並非大陸單方面對台灣的施惠。相關故事,如「不開放大陸農產品及勞動力入台的大前提如何確立」、「銷陸工具機免稅議題如何死而復生」、「台方的汽車整車何以未能列入早收清單」等等,實不勝枚舉。馬政府如把這些故事說得很精彩,民眾就會了解,ECFA實在來之不易,而且在它的洽簽過程中,馬政府守住了「對台灣有利」的原則。一旦民眾有了這樣的認知,則某些政治人物就無由去對ECFA扣上「傾中賣台」的帽子了。

         總的來說,「把故事說精彩」,是說服民眾充分信賴ECFA的最好方法。如果不這樣做,而只是一味大喊「ECFA好得不得了」,實很難引起民間的熱烈呼應和共鳴。除了ECFA之外,馬政府對其他的兩岸政策項目,也應該儘量把相關故事說得精彩。兩岸政策是馬政府政績的亮點,有關當局千萬不要因為不善於或不願意說故事,而讓這項政績沾滿塵埃。總統大選候選人辯論今天首次登場,勢必吸引全國民眾的注目,馬英九總統應該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向國人多說一些關於ECFA的精彩故事。

     

  • 2011-12-03 01:48
  • 工商時報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