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目前分類:克魯曼專欄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939年經典電影《驛馬車》(Stagecoach)中有個名叫蓋特伍德的銀行家,他對聽得入迷的觀眾數落大政府的不是,尤其是銀行監管,他大聲嚷嚷道:「好似我們銀行家都不知如何經營銀行!」後來我們才知道蓋特伍德其實準備帶著侵吞的錢財逃離鎮上。

就我們所知,摩根大通執行長兼董事長戴蒙並不打算捲款潛逃,但他說話向來很像蓋特伍德,堅稱他和同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需要政府監督。因此當摩根大通宣布有部分金融投機失敗,但努力把虧損限縮在20億美元時,我們見證天理報應,也獲得政策教訓。

講白一點,商人也是人,雖然金融巨頭經常忘了這點。他們也常犯錯導致虧損。這不是政府該干預的原因,但銀行很特別,因為它們的涉險有很大一部份是由納稅人和整體經濟承擔。摩根大通事件凸顯,即便是精明的銀行家也必須嚴格限制他們涉險。

為何銀行特別?因為歷史顯示,銀行業易受突發的破壞性恐慌衝擊,這會破壞整體經濟。目前右派的迷思是壞銀行是政府干預的結果,無論是聯準會(Fed)還是國會中主張干預的自由主義者。但事實上,在小政府和沒有Fed的美國鍍金時代,大約每6年就受1次恐慌衝擊,而這些恐慌有的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我們能做什麼?1930年代的銀行恐慌過後,美國找到1套可行、結合擔保與監管的解決方案。一方面,恐慌程度在政府支持存款保險後降低;另一方面,銀行受到監管,以防它們濫用存款保險帶來的特權,存款保險實際上是由政府擔保銀行債務。最引人注意的是,存款獲政府擔保的銀行不得從事現今投資銀行常有的高風險投機。

這套系統給我們半世紀相對而言較安定的金融穩定。然而這些歷史教訓已被遺忘,新型態、無政府擔保的銀行業成長茁壯,傳統與新型銀行可承受的風險比以往都大。最終我們遭遇21世紀版鍍金時代,後果可怕。

我們必須恢復讓我們2個世代未出現嚴重銀行恐慌的防護。如今銀行家已獲得紓困,一定會故態復萌。獲得華爾街大筆獻金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就承諾要取消近來的金融改革。

戴蒙被譽為是協助摩根大通避開許多重大投資錯誤的功臣,這使他成為華爾街推延、削弱或廢除金融改革的指標人物。他尤其表明反對「伏克爾原則」,該原則禁止存款獲政府的銀行從事「自營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亦即拿存戶的錢來投機。相信我,戴蒙事實上是說: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實情並非如此。

戴蒙似乎有暫時變乖,甚至承認支持加強監管者或許有其道理,但這種現象應該不會持久。我認為華爾街幾周、甚至幾天後就會恢復囂張氣燄。

事實是,我們看到1個為何華爾街需要被監管的佐證,這都要感謝戴蒙。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政治學的通則之一,就是對未來世代談得最起勁者—義正辭嚴宣稱我們把債留給子孫的那群人—其實最熱中於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犧牲我們的未來。例如在眾議院共和黨所提出的預算案裡,先嚴厲地警告預算赤字的罪惡,然後卻主張減稅讓赤字更高,而只會宣稱有一套填補稅收損失的神秘計畫來搪塞。

 

從紐澤西州州長克里斯提的行為,也看到這種作風;他一方面大聲疾呼人們必須對行為負責,但實際上可能是最不負責任的州長。

 

克里斯提的大動作,便是在2010年片面決定取消一條已經動工、貫通紐澤西與紐約的鐵路隧道。當時他聲稱此舉是為了對財政負責,批評者卻指他取消這項計畫只是為了挪用資金。

 

獨立的政府責任署(GAO)現已對此案提出評估報告,證實批評者的說法完全正確。

 

新聞界對這份報告的報導都聚焦於各項證據,以證明他對隧道的籌資與成本說法不實。他當時曾斬釘截鐵地預估,興建成本正大幅上升;但調查報告指他所言不實。他還宣稱這項計畫的成本紐澤西州必須負擔70%,卻只對紐約州居民有利;事實上大部份資金不是來自聯邦政府,就是由紐約及紐澤西港務局向兩州居民集資。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愛爾蘭,目前最值得慶幸的是,這是極少數的例子。愛爾蘭不可能對歐洲造成太大的傷害。許多人視為下一波骨牌的希臘與葡萄牙亦然。

但是還有西班牙,其他國家只是小問題,西班牙才是大問題。

以美國的角度而言,西班牙最令人驚奇之處是,它的經濟問題與美國竟如此相似。一如美國,西班牙曾經出現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伴以民間債務的急遽增加,接著在泡沫破滅時陷入衰退,失業人數暴增。西班牙也同樣因為稅收銳減,以及必須承擔與衰退有關的各種成本而導致預算赤字急劇擴大。

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西班牙已瀕臨爆發債務危機的邊緣。美國政府因為聯邦長期債務利率不到3%而猶有能力承擔赤字。反觀西班牙最近的舉債成本卻大幅增加,反映各界對西班牙未來可能無法履行償債義務的憂慮。

西班牙的問題為什麼如此棘手?簡單說,關鍵在歐元。

歐元1999年正式上路時,西班牙熱烈擁護。此後一段時間,一切似乎非常順利。歐洲的資金源源湧向西班牙,刺激民間部門的開支,使經濟快速成長。

在一切順遂的時期,西班牙政府似乎是財政紀律與金融責任的模範生。有別於希臘,它享有預算盈餘。不同於愛爾蘭,它全力設法管理銀行(雖未克竟全功)。2007年年底時,西班牙公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約僅德國的一半。即使今天,西班牙銀行的體質仍然優於愛爾蘭同業。

問題卻在表面下醞釀。經濟欣欣向榮期間,西班牙物價與薪資增長的速度比任何歐洲國家都要快,助長龐大的貿易赤字。泡沫破滅時,西班牙的產業必須承擔沉重的成本,以致失去國際競爭力。

現在如何?如果西班牙一如美國,仍然保有自己的貨幣,或者有如英國,具有一部分的相同特色,它可能採取本國貨幣貶值的手段,以恢復國內產業的競爭力。然而採用歐元後的西班牙已無法如此選擇。相反的,它必須達成「內部貶值」:降低薪資及物價,直到成本與鄰國相當為止。

內部貶值非常殘酷。其一,它極為緩慢,通常必須歷經數年的高失業才能降低薪資。此外,減薪意味收入減少,負債卻不變。如此一來,內部貶值足以導致民間部門的債務問題不斷惡化。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政府、德國政府和美國共和黨有何共通點?他們都試圖迫使聯準會(Fed)放棄創造就業的努力,三者的動機都很可疑。

聯準會目前的做法並不激進。的確,聯準會平常是透過購買短期美國政府債券來執行貨幣政策,而現在是以「量化寬鬆」名義買進長期債券(買進更多短期債券沒有意義,因為這種債券的利率已逼近零)。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之前堅稱這「只是貨幣政策」,他說的沒錯。聯準會正試著壓低利率,這是聯準會在失業率居高不下和通膨低落時常有的做法。

通膨確實偏低,目前不計入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膨率僅0.6%,創有記錄以來最低水準;同時,失業率接近10%,長期失業的情況更創大蕭條以來最糟。

因此聯準會絕對是出師有名。事實上明理之人對聯準會的最大疑慮是,已推出的計畫到頭來可能證明太弱、效果不彰。

然而這世上有明理之人,也有由中國、德國和共和黨組成的經濟蕭條軸心(axis of depression)。

中德兩國把矛頭指向聯準會的理由顯而易見。這兩國都習慣於龐大的貿易順差,但有國家享有貿易順差就一定會有國家得承受逆差,而美國已承受逆差多年。聯準會的寬鬆政策會帶來貶抑美元的副作用,提高美國產品的競爭力,進而降低美國赤字,中德兩國不樂見這種情況發生。

對中國政府而言,抨擊聯準會還有個好處,也就是轉移外界對其操縱貨幣以維持人民幣在被低估水準的關注。

但為何共和黨也在攻擊聯準會?共和黨反對的理由不是很怪異就是無邏輯可言。先談怪異的部分:一群共和黨人士周一致聯準會一封公開信,警告其政策「可能貶抑美元並助長通膨」,周三又有四位共和黨國會議員致函給柏南克表達相同的疑慮。這兩封信都沒解釋為何需要在通膨不斷創新低之際擔心通膨。

至於貶抑美國的說法:先別提美元貶值其實有利美國的製造業,小布希當政時美元穩步走跌,當時的跌幅遠大於近期,這些人當時為何不寄信給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要求他緊縮政策?

再談不合理的部分:兩位共和黨國會議員呼籲聯準會放棄實現充分就業的努力,轉為只專注於穩定物價,他們的理由是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我也不懂他們的邏輯。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