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目前分類:●人口結構的各種改變(人口紅利)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24日公布報告指出,如果維持目前該國生育率且停止引進移民,新加坡人口將在2025年開始減少,而在那之前5年,20至64歲工作年齡的人口就開始萎縮。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報告按照不同的生育率及移民率,列出未來五種可能情況,希望能引起社會大眾討論此議題,因為人口減少將對全國人力造成衝擊。

例如,若生育率能從目前的每名婦女生1.2個子女,立即調高為2.1,那麼無需引進新移民,約可在2035年達到穩定的人口數。

報告中說,若要維持相對穩定的工作人口,每年必須引進2萬5000名新移民。此一數字遠比2010年新加坡政府核准的1萬8758人,高出33%。

新加坡去年總人口為520萬,其中326萬公民及53萬2000名永久居民,其餘100多萬人都是持有工作證的外籍勞工及其家屬。

在去年大選期間,移民政策是熱門議題,許多新加坡人抱怨,大量外籍勞工搶了他們的工作、住房、醫療,甚至是地鐵空間。星國政府為平息民怨,緊縮外勞的聘用,且拉大公民與永久居民之間的福利差距。但這份報告說,為了新加坡的長久生存,移民仍至關重要。

 

 

【2012/04/25 聯合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克萊能伯格的最新研究,美國成年單身人口總數已經超過1半,其中有3100萬人獨居,佔全美總戶數的28%,數量已超過核心家庭,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

紐約大學教授克萊能伯格(Erick Klinenberg)花7年時間,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深入訪問300多人,他的社會趨勢研究新作「獨來獨往」(Going Solo)今年2月出版,引起各界討論美國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

克萊能伯格指出,28%的單身戶數,已超過兩代的核心家庭、三代同堂、已婚沒有小孩的頂客族(DINK)和單親家庭等美國社會常見的居住組合,這是二戰嬰兒潮(Baby Boom)後最大的人口結構變遷。

單身和獨居人口近年暴增,影響文化發展、經濟模式和政治運作,傳統觀念認為單身和獨居不是好事,不過克萊能伯格研究認為,現代科技彌補單身孤立的缺憾,網路和過去發明電話一樣,改變人類互動行為。

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健康狀況優於實際年齡,美國老年照護機構成熟發展,令獨身和獨居沒有後顧之憂,都是單身獨居數量增加的因素。

「獨來獨往」一書提出的調查結果顯示,單身獨居者比婚姻家庭更能參與社會和社區生活,有更多時間做運動、享用美食、出席文化活動和當義工。

克萊能伯格指出,單身獨居者未必是埋頭工作的過勞一族。研究資料顯示,這些人比與親友或他人居住的單身人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由於單身獨居者多數選擇住在市區,比住在郊區的家庭,生活得更環保,符合當前簡單生活的趨勢。

作者結論強調,無所不在的媒體和有線無線網路超連結的時代,塑造出單身獨居但與社會充份互動的生活模式;人們能夠發現自我,加深與他人相處的樂趣,「獨來獨往」未必是宅在家中的異質狀態。

克萊能伯格在「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指出,在美國大城市如舊金山、西雅圖、亞特蘭大、丹佛等地,超過40%為獨居人口;紐約和首都華盛頓,近半為獨居狀態,比歐洲和日本還要高;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大陸、巴西和印度單人戶口也快速增加。現在可以稱美國為「單身獨居國度」。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