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的英格蘭銀行(央行,BOE)總裁金恩(Mervyn King)將在2013年6月退休,在他10年來的強力領導下,英國央行獨立性增強,成為全球權力數一數二的央行,但他固執、不容挑戰的作風也引發爭議。
2003年金恩接任總裁時,英國央行早已卸除監督金融機構與控管政府債務的重擔——由1997年成立的金融管理局(FSA)負責監督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由財政部扮演危機阻斷器的角色——央行則負責利率決策在內的大方向,並關注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確保金融穩定」是英國央行2大核心目標之一,但央行內部很快就發現,金恩對此議題不感興趣(他幾乎不參加金融穩定的月會),而是全神貫注於他學術生涯的重心:透過利率決策控制通膨。
原來1991年金恩離開任教的倫敦政經學院(LSE),到英國央行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後,適逢英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的危機。
當時英國正打算揚棄匯率緊盯其他貨幣的80年代式政策,改以利率控制通膨,於是借重他的長才,貨幣決策重心開始轉向。
當時擔任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的加貝(Danny Gabay)說:「金恩在管理上展現很強的領導力,無論是督導央行經濟學家進行貨幣分析、通膨報告,還是對通膨目標的執著與專注。」
這位鐵路工人之子在學術界地位一路攀升,主要就是憑著學院派經濟學家嚴謹的態度:討論議題時回歸原則,從這些基礎演繹出政策反應。金恩的控制欲很強。他2004年受訪時曾透露,如果沒有從事學術工作或擔任央行總裁,他希望成為樂團指揮,認為「讓所有人聽你指揮來演奏」的機會非常吸引人。
同樣,在央行貨幣政策分析上,他也希望整個團隊照他的意思走。
然而,令批評者質疑的是,金恩這種個人作風是否助長了當年的那場危機?當金融危機第一個徵兆在2007年夏末秋初悄然降臨,8月8日信用市場的騷動,顯示英國穩定的通膨已經無法構成經濟穩定的要件,金恩卻似乎一點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