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目前分類:【林博文】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年代兩次台海危機期間,艾森豪政府中最支持中華民國的三巨頭:國務卿杜勒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雷德福和參院共和黨領袖諾蘭,都主張對中國大陸投擲核彈,杜勒斯認為只要使用戰術性核彈,傷亡就不會太大。杜勒斯是文官,不懂軍事,更不諳核彈,他以為戰術性核彈是小核彈,不致於造成像廣島和長崎那樣毀滅性傷害。

     就在杜勒斯、雷德福和諾蘭等人多次威脅動用核武之際,國務卿官員吉拉德.史密斯跑去告訴杜勒斯說,戰術性核彈並不是小核彈,裝有十五千噸炸藥(等於一萬五千噸TNT炸藥),只比炸長崎的二十千噸炸藥小一點。國務卿政策策畫局局長羅伯特.波威更細心,他請中情局和原子能委員會評估一下美國如對廈門一帶的機場和砲兵陣地投擲核彈,將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傷亡?中情局和原子能委員會研究的結果是,將會造成一千萬人死亡。波威把這個資訊稟告杜勒斯,杜卿聽了嚇一跳,從此很少再提核彈炸大陸的事情。

     艾森豪自始至終都反對動用核武,他最清楚核武的威力。但他在兩次台海危機期間,從未公開贊成或反對動用核武,除了多次公開強調美國一定會保護台灣之外,艾克(Ike,艾森豪之暱稱)甚至連美國會不會在中共侵犯金馬的時候出兵協防金馬,亦從不明說yes or no!艾克在台海危機期間所採取的曖昧策略和模稜兩可的姿態,最近在美國軍方和媒體成為熱門討論的戰略議題。特別是有關美國會不會打伊朗摧毀其核武設施,以及萬一以色列轟炸伊朗核武設施,美國是否會加入戰鬥,幫以色列忙等問題,美國的態度備受關注。不少軍事專家認為僅憑以色列自己的飛彈和轟炸機,不足以完全摧毀伊朗的核武設施,一定要靠美國協助。美國並不熱中摧毀伊朗核武設施,不少以色列軍事與情報專家亦反對總理內唐亞胡的好戰姿態。

     其實,過去已有學者討論艾森豪在五○年代台海危機期間的模糊戰略,最近因前《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通俗史家伊凡.湯瑪斯(Evan Thomas)出了一本《艾克的虛張聲勢》(Ike’s Bluff),裡面提到五星上將出身的艾森豪主政八年,多次使用巧妙的方式和審慎的手法使美國避免掉進戰爭的泥淖中,台海危機的處理方式又被提起。艾克讓他的兩個鷹派大將副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杜勒斯發表好戰言論,如圍堵中共和其他共黨國家,以及所謂「大舉報復」手段,但他自己卻是個極為小心翼翼的統帥,絕不輕言動武。被媒體譏嘲「從福爾摩沙(台灣)出來的參議員」加州威廉.諾蘭,力主封鎖廈門,並在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顧維鈞的晚宴上高呼:「反攻大陸」。艾森豪在日記上痛批諾蘭什麼都不懂,只會讓人血壓飆高。

     艾克亦完全不相信雷德福上將對台澎金馬形勢的評估,至少曾六次訪台的雷德福當面告訴艾克,共軍已準備進攻金馬,金馬馬上就會失守。艾克偷偷派他的親信安迪.顧派斯特將軍(後來出任北約統帥)到檀香山祕訪太平洋艦隊司令史敦普上將,問他金馬情況如何?最了解台澎金馬形勢的史敦普告訴他,只有在共軍傾巢而出不計任何代價進犯金馬時,金馬才可能會失守,但目前中共根本就未打算出兵金馬。艾克聽了顧派斯特的報告後,全然了解台海情勢的真相。美國絕不會對中國大陸投擲核彈,亦不明言要協防金馬,只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時協助運補金門。

     湯瑪斯說:「艾森豪最偉大的勝利,就勝在那些沒有打起來的戰爭!」誠哉斯言!

  • 2012-11-28 01:26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星上將退役而轉任中情局長的裴卓斯鬧緋聞,震撼全美,完全壓倒歐巴馬成功連任的新聞!美國軍政情界頭子養「小三」,毫不稀奇,比比皆是!史家尚.艾德華.史密斯在今年年初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時代的艾森豪》一書中,就透露二戰期間,美軍駐歐洲戰區將領,除了奧瑪.布萊德雷(戰後亦為五星上將)之外,每個人都有情婦(即所謂「戰地夫人」),歐洲戰區總司令艾森豪的情婦就是他的英國籍女司機愷.莎默絲碧。莎女後來還寫了一本回憶錄大談她和艾克(Ike,艾森豪的暱稱)的不倫戀。

     艾森豪政府的首任國務卿杜勒斯的弟弟、中情局長艾倫.杜勒斯,是個大淫棍,他的妹妹伊蓮娜(也是國務院官員)曾說她的二哥艾倫「有過上百次的外遇」。活了一○一歲的伊蓮娜,六十五歲時訪問台灣,蔣介石伉儷和蔣經國款待她,她亦曾和一批國軍將領乾杯豪飲。巧合的是,艾倫.杜勒斯當中情局長後期,另一個大淫棍亦在白宮當總統,他就是連十九歲的女實習生亦不放過的甘迺迪。華府不大,容不下兩個淫棍,結果在一九六一年四月,中情局策畫的古巴難民登陸豬灣慘敗,白宮大失面子,甘迺迪乃下令杜勒斯退休。據最新消息說,六十歲的裴卓斯是在出任中情局長後才與他的西點軍校學妹寶拉.布羅德威爾擦出火花。素有「儒將」之稱的裴卓斯不是第一個「劈腿」的中情局長,「典型在夙昔」,杜勒斯是他的前輩。

     野心大又具侵略性的四十歲寶拉,不願她的情夫和別的女人眉來眼去,而發出多封匿名電郵給很喜歡和軍人打交道的三十七歲吉兒.凱利,警告她:「不要糾纏我的男人!」就是這幾封醋勁大發的電郵,導致寶拉和裴卓斯的緋聞曝光。可笑的是,國防部又發現具有阿拉伯血統(黎巴嫩)的吉兒,與現任阿富汗美軍指揮官約翰.艾倫有不倫戀,他們兩個人從前年到今年相互寄了二、三萬頁的電郵,五角大廈正派人查閱這批「熱情洋溢」的信件。據五角大廈說,這批信件的內容,「很不得體」!原來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得一塌糊塗,打得灰頭土臉,良有以也!前後任指揮官遠赴海外,寂寞又無聊,有熱情如火的漂亮女子送上門,戰場如情場,在「一夜征人盡望鄉」的空虛下,將領個個變成情棍,或像老廣所說的「鹹濕佬」!

     裴卓斯就讀西點時就「少懷大志」,他的第一步是去泡西點校長諾頓將軍的女兒哈莉,那時哈莉還在賓州狄金蓀學院讀書。裴卓斯於一九八七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拿了一個國際關係博士學位,但他最擅長的是與政界人物(特別是共和黨)拉關係,廣建人脈。

     無能的蠢蛋布希在二○○六年至二○○七年幾乎被伊拉克戰爭拖垮時,幸好有裴卓斯幫他出點子,始力挽狂瀾,扭轉戰局。因此,笨布希每次提到裴卓斯就笑咪咪。華府曾盛傳裴卓斯會投身政治,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今年甚至傳出羅姆尼可能找他當副總統候選人。《紐約時報》不久前曾在頭版報導裴氏也許會去當普大校長。

     色字頭上一把刀,如今,頭上戴著一堆光圈的儒將才子,竟然在生命的巔峰期含辱下台,一輩子辛苦營建的事業與光芒,一下子丟到陰溝裡去。難怪他的妻子這幾天在家裡隨時大吼大叫,痛罵不忠老公;而當年胸上一排排勳章的裴卓斯,一直向老婆低頭認錯賠罪。一切都太晚了!

  • 2012-11-14 01:21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喬治.麥高文雖在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遭尼克森重創,而成為大選史上輸得最慘的候選人,只贏麻州和首都華府兩地,但麥高文代表了美國的良知與遠見,他積極反對越戰,全力支持民權法案以及延續詹森總統「向貧窮作戰」的進步政治,而使他成為近代民主黨的巨人。他於二○○八年在《紐約時報》論壇版上發表文章力主彈劾捏造理由入侵伊拉克的布希總統和錢尼副總統,更凸顯了他的正直與義憤。這位「草原自由主義者」,十月廿一日在他的南達科塔州故鄉辭世,享壽九十歲。

     麥高文的理想主義和反戰思想,當年吸引了一批熱血沸騰、矢志獻身公職的年輕男女,其中包括希拉蕊和柯林頓。這對剛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的情侶,志願到德州策畫麥高文的大選工作。選舉結束後,柯林頓返回阿肯色故鄉競選州長,希拉蕊則跑到華府,加入眾院司法委員會調查尼克森與水門事件的關係。眾院司委會通過彈劾尼克森,迫使詭計多端、政治操守零分的尼克森含辱下台,為美國總統史上所僅見。

     一九七二年大選為麥高文操盤的也是一位年輕人,他就是日後當參議員亦曾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因緋聞而退出選戰的蓋瑞.哈特。

     今天,大部分的人只記得麥高文是個民主黨的左翼參議員、一個大選慘敗的總統候選人,而不知道他曾經是二戰英雄,是B|24重轟炸機駕駛員,出任務卅次,轟炸納粹據點,得過飛行勳章。更少人知道的是,他還是西北大學史學博士,芝加哥附近的西北大學是所好學校,麥高文一直以擁有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而自豪。他也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等校教過書,他不像許多參眾議員,下了台就找諮詢和顧問工作當說客以撈錢,他開過「摩鐵」,但生意欠佳,他也開過書店。柯林頓成名後,從沒忘記麥高文是他的政治啟蒙導師,曾徵召麥高文出任美國駐世界糧農組織大使,在羅馬住了四年。柯林頓亦曾頒贈他一枚自由勳章,那是美國平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麥高文在四十年前大選的另一段被人永遠記得的敗筆是,他提名密蘇里州參議員湯瑪斯.伊戈頓為副總統候選人,幾天後獲悉伊戈頓曾三次因嚴重憂鬱症而住院,並曾接受電震療法(電休克)。麥高文公開表示:「百分之一千支持伊戈頓」後,卻婉勸他放棄,而另找甘迺迪總統的妹夫薛里佛(即前加州州長阿諾的前岳父)取代伊戈頓。

     麥高文日後回憶說:伊戈頓不夠坦誠,未告訴他有憂鬱症,而當時的政治文化氣候,亦不會讓他想到詢問人家「有沒有病」。副總統候選人提名慘遭滑鐵盧,使麥高文的競選聲勢受到重挫,陣前換將更是選戰大忌,尼克森及共和黨看到麥高文競選團隊兵慌馬亂,心裏大笑。但一向狡詐陰險的尼克森雖自認勝券在握,亦不敢大意,竟密派間諜潛入麥高文競選團隊刺探情報。尼克森團隊覺得還不夠,再派人在深夜摸進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偷文件,而爆發導致尼克森下台的水門事件。

     麥高文做了三任十八年參議員,在任內和告別政壇後,從未停止鼓吹和平、譴責美國海外征戰。他說,二戰當轟炸機飛行員的經驗,使他產生了反戰思想,他反對美國介入韓戰和越戰,更反對美國侵略阿富汗與伊拉克。麥高文被稱為來自草原的自由派和民粹主義者,他一生都在為窮人、黑人和無權無勢的人伸張正義,爭取權益與福利。麥高文在參議員任內擴大對窮人家庭的營養補助計畫和食物券的發放。

     這些社會福利措施,今天已成為共和黨和茶黨全力抨擊的目標,他們認為這些濟貧計畫都是造成聯邦赤字與浪費的根源。共和黨和茶黨的指責並非全無道理,許許多多新移民到美國不久,即四處打聽如何可以獲得醫療補助和食物券,而想辦法藏匿大筆的銀行存款。美國華文報紙經常報導一些大陸移民違法領取醫療補助和食物券而被調查或繩之以法的新聞。

     麥高文和尼克森是兩個完全不同典型的政治人物。尼克森是個反敗為勝的務實主義者,六○年代初選輸加州州長後,猶能東山再起,實現入主白宮的夢想。但他也是個沒有道德底線的政客,視法律和操守如無物,儘管他在外交上和一些內政上(如設立環保署)有所建樹,但他的政治汙名已永鑄歷史,只有一群無法無天的獨裁者(如毛澤東)和毫無法治與制度觀念的中共領導人,才會為尼克森叫屈。反之,麥高文是個潔身自愛的人,他有所不為,絕不淌政治渾水。一輩子都高舉民主自由派的旗幟,對抗共和黨、保守派以及美國的所謂獨特主義和霸權思想。他在一九八○年爭取四連任參議員失敗後,變成一個無權無勢的人,但他從未停止發言,他絕不沉默,麥高文靠演講、寫作和作育英才來繼續鼓吹他的人道思想與關懷胸襟。

     環顧今天益趨右傾極端主義和阻撓成風的美國政治文化,麥高文所憧憬的理想世界不僅已經蕩然無存,也許永遠不會再出現了!他的政治香火就這樣及身而絕了嗎?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十四歲的金.夏普(Gene Sharp),是個穿著隨便的老光棍,一輩子沒結婚,一個人住在波士頓東區一棟很不起眼的小房子裏。他的書房兼辦公室亂七八糟,書報雜誌文件堆積如山。桌上的傳真機和電話常被報紙和文件蓋住,牆上一幅中國國畫被遮住了一半。他不太講話,也不太出門,尤其是波士頓的冬天,地面常結冰,他更不敢外出。

     貌不驚人的夏普,一般美國人很少知道他的名字,在美國社會名不見經傳。

     但夏普在東歐、中東和正在醞釀革命的地區,卻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甚少美國人獲得世人尊敬的今天,夏普是個例外。他是當今「非暴力革命」的教父,他教導那批反抗專制政權的老百姓不要使用暴力,要用和平的方式抗拒獨夫。他說,你一旦使用暴力對付獨夫,就上了獨夫的當,他們就會動用更可怕的暴力來壓制你,你就輸了。唯有使用各種非暴力的抗爭,才會獲得最後勝利。

     夏普一九二八年生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從小就崇拜三個人,第一個是提倡不合作主義的十九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哲人,在麻州華爾騰湖畔結廬居住的亨利.大衛.梭羅,第二個是主張非暴力反抗的印度聖雄甘地,第三個是反對極權主義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因信奉非暴力主義,他在韓戰時拒絕服役,坐牢九個月又十天。出獄後撰寫碩士論文,題目是〈甘地主義〉。夏普寫了一封信給愛因斯坦,問能不能為他的碩士論文寫序,愛因斯坦欣然答應。夏普後來跑到歐洲遊學,在挪威住了幾年,專門研究挪威人如何在二戰納粹占領期間以非暴力方式對付德國統治者,他把在挪威的研究心得寫了一篇博士論文,牛津大學在一九六八年頒給他博士學位。夏普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非暴力行動政治》三大本,即根據其博士論文改寫擴大而成。

     夏普曾在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當研究員,並在麻州大學教書。他有個學生賺了筆大錢,送他幾百萬創立「愛因斯坦研究所」,專門從事研究和推動非暴力反抗運動。南斯拉夫解體後,一群塞爾維亞人想推翻獨夫米洛塞維奇,他們從夏普的著作中找到了和平抵抗的方式。一群埃及青年渴望推翻獨夫穆巴拉克,但每次抗爭都失敗,他們在研究塞爾維亞人的抗暴運動時,讀到了夏普所建議的「一百九十八種非暴力行動」,亦看到了夏普所著、只有九十六頁的《從獨裁到民主》小冊子。埃及青年把夏普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在網路流傳,並祕密開設工作室。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和羅姆尼的對決是一場勢均力敵之戰,現在距投票(十一月六日)只有五十餘日,一些因素將影響選舉結果,其中包括誰掌握更多的錢(羅姆尼已遙遙領先)、廣告效果、搖擺州的政治氣候及候選人的辯論。

     然而,最足以左右選戰結果的,將是共和黨在幾個關鍵州所發動的改變投票方式與選民資格的策略,這些策略對民主黨(歐巴馬)極其不利,甚至會像二○○○年佛羅里達的荒謬計票方法一樣,使民主黨飲恨。

     在聯邦、州和地方的選舉史上,黑人、婦女、拉丁裔、亞裔、年輕人和窮人,一向投給民主黨。即以二○○八年大選為例,百分之九十五的黑人選 民投歐巴馬,麥侃只得百分之四;百分之六十七的拉丁裔投歐巴馬,麥侃得百分之卅一;百分之六十二的亞裔投歐巴馬,百分之卅五選麥侃;百分之五十六的婦女投 歐巴馬,麥侃得百分之四十三。白人選票中,百分之四十三投歐巴馬,麥侃則獲百分之五十五。共和黨的選舉專家和策士早就看到這種趨勢,於是他們在廿三個州推 動一系列嚴限選民資格和提早投票時間的規則與法律,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選民在投票時必須出示有照片的證件。

     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選民必須在投票時出示身分證或有照片的身分證明,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美國,只有在投票前向選務局登記(有公民 身分、有合法地址),即有投票權,投票當天不必出示有照片的證件。在美國,只要是合法居民都有一張社會安全卡,但卡上並沒有照片。

     共和黨想出選民要出示照片證明卡,其目的就是要對付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很多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沒有駕駛執照(上面有照片),因此他們必 須向政府機構申辦有照片的證件。住在台灣的人也許會認為這是一樁很簡單的事,只要跑一趟鄉鎮公所或區公所即可,但美國每一個州都比台灣大好幾倍,尤其是住 在鄉下和郊區的黑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很多人都沒有車子,他們所住的地方離政府機關很遠,不太可能為投票而辦證件。十九世紀中葉的南北戰爭,南方有十一 個州,其中八個州現已宣布對投票採嚴厲審查的規章,只有三個州(北卡、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未採取限制行動。

     在美國史上,嚴限或剝奪黑人投票權的措施,稱為「選民禁制」(Voter Suppression)。在十九世紀前半段(南北戰爭前),不少州實施「選民禁制」方式的目的是不讓黑奴投票,即使獲得自由身的黑奴,亦在「選民禁制」 下難以獲得投票權。任教耶魯大學的白人史學家大衛.布萊特(David W.Blight),是研究南北戰爭和黑奴史的專家,著作等身,在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他在九月七日於《紐約時報》上發表一篇發人深省的長文:〈選民禁制今 昔觀〉,痛斥這種違背人權與民權的倒行逆施。他說,十九世紀著名的黑奴解放與人權運動鬥士佛列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為了爭取自由,不斷改名字或冒用他人名字,直至一批反奴英國人在一八四六年合出一百五十英磅(合當時七百一十一美元)購買他的奴隸身 分,道格拉斯才成為自由人。

     道格拉斯日後參與一群反奴白人所創立的共和黨,這個黨在一八六○年推選伊利諾州鄉下律師林肯為總統候選人。林肯當選後,與道格拉斯變成朋友,道格拉斯亦做他的顧問,共和黨因此被稱為「林肯的黨」。

     當年的共和黨是保護黑人、反對蓄奴的政黨,今天的共和黨則是打壓黑人、大力阻擋黑人選民投票的政黨。布萊特教授提議,那些堅持要黑人選民 出示照片證件的共和黨掌權的州,乾脆向黑人選民提出兩種選擇:一是送每一個黑人選民七百一十一元以紀念道格拉斯,條件是放棄投票權;二是他們必須申辦照片 證件。

     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選民越來越多,而白人選民相對地減少,共和黨策士眼看大勢不妙,乃處心積慮想出各種點子以阻擋黑人投票。目前已有威斯 康辛、賓州、愛奧華、俄亥俄、佛羅里達、南卡州和德州等,正全力加速推動「選民禁制」措施,這些州的民主黨、共和黨、自由派和保守派團體不斷提出控告與反 控告,兩黨互有勝負。有些選舉專家和法界人士擔心今年大選結果,不是由選票來決定,而是被投票所外面的情況左右。黑人是民主黨的傳統票倉,因此如何限制黑 人選民投票,就成為共和黨從事「非常行動」(不擇手段)的目標。

     從美國政治史來看,共和黨做事比較積極,想法亦多;反觀民主黨經常採取守勢,被動居多。即以募款成效為例,歐巴馬和民主黨完全無法望羅姆 尼及共和黨的項背,所得捐款差太遠了。  一、兩百年前,美國大部分州都不准黑人投票(只有北部五個州例外),今天又出現好幾個州嚴限黑人投票逆流。共和 黨大開時代倒車的作法,可能影響到二百萬至五百萬選民。紐約大學法學院一位教授強調,「選民禁制」行動所引發的訴訟,很可能會給今年大選帶來大亂。如共和 黨阻擋黑人選民策略得逞,則歐巴馬危矣!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歷史系教授兼亞洲裔美國人研究計畫(又稱亞美研究系)創始人之一亞歷山大.薩克斯頓(Alexander Saxton,),是個才華洋溢又離經叛道的左翼學者,出身於一個高級知識精英家庭,一生都讀名校,但他卻痛恨他的哈佛權貴子弟同學,其中包括後來當上總統的約翰.甘迺迪。他在哈佛三年級時突然不想念,跑到芝加哥當工人,他的父母氣死了,哈佛院長建議他們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薩克斯頓一輩子不按牌理出牌,堅持理想,追求信念,絕不妥協。他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落實自己的願望與主張,活著的時候就必須如此,臨死之際亦要戮力以赴。因此,他經過數年的病痛之後,決定在八月廿日用槍打死自己,享壽九十三歲。他早已把他的解脫方式告訴他的女兒,他的女兒很了解他,只好同意。

     薩克斯頓生於麻州,但在紐約曼哈頓的高級住宅區(即上東區)成長,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哈潑出版公司總編輯,母親在一所私立高中教文學,他自己從新罕布什爾州著名的私立男校菲律普斯.艾克斯特中學畢業後即進哈佛。他家裡的客人都是一群知名作家和學者,如赫胥黎、桑頓、懷德爾等人。他在大三時,受不了哈佛同學的「貴族氣」,毅然退學跑去芝加哥當工人,他要體驗另一個美國(他說是:真正的美國)究竟長得什麼樣子。

     薩克斯頓雖出身書香門第,卻在風城(芝加哥的別號)幹起一系列的苦工,他做過農場工人、鐵路工人、建築工人和其他低層苦工;他也當過工會刊物的小編輯和左翼報紙《工人日報》的專欄作家。他為了安撫他的父母,只好在打工之餘到芝加哥大學讀書,拿了一個學士學位。

     薩克斯頓在三、四○年代即加入美國共產黨,五○年代威斯康辛州共和黨參議員佐.麥加錫高舉白色恐怖旗幟,大肆清算左派和自由派學者、作家、藝人、工人和學生,美國近代史上最可恥的所謂「麥加錫主義」邪風橫掃新大陸,無數人遭殃,失業失學甚或亡命海外。薩克斯頓亦被列入黑名單,到眾院非美活動委員會作證。盲目恐共反共的後遺症,不僅摧殘了美國最愛自我標榜的人權、民主、法治與程序正義,亦窒息了美國最可貴的學術、言論與新聞自由的生機。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五(六月十五日),美國空軍參謀長四星上將史華茲(Norton Schwartz)把一枚美軍第三等級的銀星勳章,頒贈給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的孫子。鮑爾斯何許人也?他就是第一個被蘇聯飛彈擊落的U2高空偵察機飛行員,那是在一九六○年五月一日,鮑爾斯跳傘逃生,被蘇聯關了兩年多。鮑爾斯事件在冷戰所造成的美蘇緊張對峙,僅次於一九六二年十月的古巴飛彈危機。

     洛克希德公司於一九五五年二月試製成功U2間諜機後,中情局和空軍都在爭奪這型飛機的控制權。當時的中情局長艾倫.杜勒斯(其兄約翰.福斯特.杜斯勒為國務卿)和戰略空軍司令李梅上將為U2機吵得很兇,最後由艾森豪總統決定讓中情局全權控制間諜機。艾森豪說:「U2當然由中情局使用,只能讓平民駕駛U2,絕不能讓空軍飛行員開U2,萬一被打下來,將會造成侵犯領空的戰爭行為。」因此,白宮決定由中情局僱用除役的空軍飛行員駕駛U2。中情局專事負責U2計畫的是副局長比塞爾(Richard M.Bissell),他被號稱為「U2之父」。比塞爾後來(一九六一年四月)主導中情局幕後策畫的登陸古巴豬灣作業,全盤失敗,被甘迺迪總統下令撤職。

     U2首次飛到蘇聯上空是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四日。艾森豪很重視間諜機,但也很擔心它會出事而影響美蘇關係,因此每次U2起飛前,中情局必須將飛行路線圖和偵察目標,呈送白宮審訂。軍人出身的艾克(Ike,艾森豪的暱稱)有時用鉛筆修改中情局所擬訂的飛行路線,有時原件退回,叫中情局取消作業。中情局很會動腦筋,在一九五六年正式啟用U2時,還裝模作樣地與航空及太空總署(NASA)約定,由該總署公開宣布將使用洛克希德生產的「氣象飛機」蒐集氣象資料,駕駛員由洛克希德公司飛行員擔任。U2基地最早設在英國和西德,後擴及巴基斯坦、土耳其、希臘、日本以及台灣桃園。U2一九五六年第一次飛到蘇聯上空進行高空照相時,蘇方即已知道,但當時蘇聯的飛彈打不到可飛七萬英呎高的U2,克里姆林宮非常苦惱,下令科學家和軍方加緊研製可以對付U2的飛彈。

     鮑爾斯是個很優秀的飛行員,剛投效空軍時飛F-84雷霆機,中情局查看他的飛行紀錄,極為滿意,勸他脫離空軍,為中情局效力。鮑爾斯即於一九五六年以空軍上尉資歷退役,加入中情局飛U2,月薪二千五百美元,在當時算是高薪。一九六○年五月一日凌晨,鮑爾斯從巴基斯坦貝沙瓦(Peshawar)空軍基地起飛,準備飛行十三小時,飛越蘇聯烏拉山,飛三千七百八十八英里後降落於挪威波多基地。「U2之父」比塞爾說,中情局「只是敦勸而非命令」U2飛行員一旦失事被俘,最好自殺。因此,每位U2飛行員都攜有手槍、毒針和藏在銀幣裡的特種毒藥(中情局花三百萬美元研製)。但飛行員亦帶了七千五百俄幣、二十多個拿破崙金法郎和男女戒指與手錶,以便在求死不成時,可以行賄蘇聯老百姓和官員。U2飛行員亦可採用另一種逃命方式,即先按「爆炸鈕」,飛行員會立即彈出機艙,飛機在七十秒內爆炸。中情局的信條是:毀機第一,自殺第二。

     鮑爾斯飛了四個多小時後感覺飛機有點毛病,他已深入蘇聯內部一千三百英里。在烏拉山區煤礦城斯弗洛夫斯克上空,鮑爾斯U2機突遇八枚蘇聯新製的SA-2地對空飛彈襲擊,蘇聯亦同時派數架戰機升空攔截U2。一枚飛彈擊中U2,一枚打中蘇聯的米格十九。蘇聯的一架S2-9試圖攔截U2,但速度趕不上U2。U2在華府時間五月一日凌晨一時五十三分被飛彈擊中,鮑爾斯跳傘逃命被俘,僅受輕傷。最奇怪的是掉在地上的U2,只有一點損壞,內部儀器、裝置、高空攝影機和一萬多呎拍好的照片都完好。鮑爾斯被拘禁一百零七天後,即接受公審,被判十年徒刑。但只關了兩年多,即於一九六二年二月十日在柏林和一名蘇聯拘留的美國學生一起交給美方。美國則把蘇聯間諜魯道夫.艾伯交還蘇聯。

     鮑爾斯被俘後,美國國務卿赫特發表聲明說被擊落的飛機是「民間飛機」。一九六○年五月十六日,美英法蘇在巴黎舉行四國高峰會,赫魯雪夫在會議上痛斥艾克,並撤銷對艾克訪蘇的邀請。艾克保證不再派U2偵察蘇聯,但拒絕道歉。赫魯雪夫離開巴黎時,大罵美國人「像小偷」。他說他不再和艾克打交道,他要再等半年美國換一個新總統。赫某人沒想到的是兩年半後,他竟和新總統甘迺迪爆發更危險的古巴飛彈對抗!

     鮑爾斯被俘以及日後回到美國時,卻遭美國人的冷嘲熱諷。有個老師對他的女兒說:「你的父親應該自殺!」美國媒體和大部分民意都視鮑爾斯為懦夫,甚至是賣國賊!鮑爾斯後來在洛杉磯一家電視台飛直升機報告氣象,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直升機墜毀,鮑爾斯死時才四十七歲。卡特總統批准鮑爾斯家屬請求,同意鮑氏下葬阿靈頓國家公墓。中情局和空軍日後再三追贈鮑氏多種勳章。

     鮑爾斯兒子表示,為他父親平反,是不嫌遲的。鮑爾斯已看不到他的歷史修正稿,這是永遠的憾事。美國U2機由平民駕駛,當年中情局台北站站長克萊恩力勸蔣氏父子讓優秀的中華民國現役空軍飛U2,為中情局賣命(即黑貓中隊)。其時負責與中情局聯繫的空軍中將衣復恩後來亦後悔說:「特別是中華民國空軍折損那麼多菁英…又能代表什麼意義呢?」

  • 2012-06-20 00:57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俊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Guevara)已死了四十五年,世人對他的好奇心迄今仍未稍歇。他是一個永恆的浪漫造反派,也是一個被過度美化(甚至神化)的革命家。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和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都稱頌他是「最完美的人類」。

     格瓦拉四十五年前(一九六七)的十月在玻利維亞打游擊被政府軍捕獲而遇害,死時才卅九歲。格瓦拉當年究竟怎麼死的,死前有無遺言?四十五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關心,他在就義前後充斥太多的傳說,主要是由於玻利維亞政府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幕後操縱與散布。格瓦拉死後,兩手被砍斷送回阿根廷(格氏原為阿根廷醫生)以驗對指紋,並用巴黎運來的石膏做一副遺容面具。但他的遺體則被埋在一個荒廢的機場跑道底下,直至一九九九年七月其遺體始運返古巴(格氏生前已歸化為古巴公民)安葬,古巴總統卡斯楚親自到機場迎接老戰友的遺骸。

     當年親手逮捕並負責看守格瓦拉的玻利維亞突擊連連長,現年七十三歲的退役將領薩爾蒙,日前打破四十五年的緘默,首次透露他和格瓦拉的最後對話。格氏承認到非洲搞革命,一事無成,因非洲的問題不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部落火併。格氏亦承認到玻利維亞打游擊,也許是錯了,不懂玻國原住民(印地安人)方言,無法溝通,因此一開始即陷入絕境。

     廿世紀六十年代,世界各地普遍燃起反政府、反殖民、反體制、爭獨立的怒火。東西方的兩位革命家成為全球左翼分子、造反游擊隊和不滿現實的年輕一代的偶像,一個是毛澤東,另一個就是格瓦拉。「毛澤東思想」固然鼓舞了亞非拉三洲和西方的左翼運動,並孕育了毛派游擊隊,但格瓦拉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散播的武裝革命理論,親身領導游擊隊轉戰高山叢林和沼澤的英勇事蹟,鄙視中產階級舒適生活的革命熱情,正直廉潔的操守、俊逸瀟灑的外表,以及浪漫的傳奇和神秘的死亡,使他在第三世界和西方左翼知識群眾中的聲望與形象,遠遠超過毛澤東。

     格瓦拉第一個妻子是秘魯左派激進分子,她最早向格氏介紹毛澤東的著作,特別是造反理論。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以古巴國家銀行行長身分於一九六○年十一月率領一個經濟訪問團訪問北京,格氏一見到周恩來即用法語說他想見毛主席,周說沒問題。兩天後,十一月十九日格瓦拉見到了他所崇拜的毛澤東,毛第一句話是:「你好年輕啊!切!」當時格瓦拉才卅二歲。毛又說:「你可能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銀行行長了!」

     毛、周宴請格瓦拉時,格氏突然問周恩來:「如果蔣介石到中國來,你們會歡迎他嗎?你們會讓他做官嗎?或做部長?」周恩來回答之前先看了一眼老毛,周說:「我們會歡迎他來,我們也會讓他當部長或比部長還大的職位。格瓦拉熟讀毛澤東著作,他對毛、周和李先念說,當年蔣介石打你們的時候,號稱「圍剿」;我們在拉丁美洲搞革命,政府也說是「圍剿」我們,而且他們所使用的策略跟蔣介石很像。格瓦拉訪問北京的目的是求援,希望中共幫他們。毛、周同意向古巴買糖,並以五年時間貸六千萬美元給古巴,當時中共很窮,六千萬美元是一筆大數目。一九六五年二月,格瓦拉又率團到北京,那時中蘇交惡,古巴一面倒向莫斯科,中共很火。格瓦拉見到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和李先念等人,但未見到毛澤東。

     格瓦拉於一九二八年出生於阿根廷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即患哮喘症,但他毅力過人,會讀書又擅運動,一九五三年讀完醫學院牙醫系。不過,他志不在行醫,而在搞革命,日後上山打游擊時,一面開槍,一面當軍醫。從青少年時代開始,格氏即愛看左翼刊物,每逢假日即旅行中南美洲各地,考察民不聊生和貧富懸殊的原因。他的結論是:唯有進行暴力革命才能解救人民。中情局於一九五四年在瓜地馬拉發動政變推翻左翼政府,格瓦拉了解到美國絕不會容許拉丁美洲國家出現左翼政權。他到墨西哥去,認識了卡斯楚,這一場相會,不僅改變了格瓦拉和卡斯楚的命運,亦重塑了古巴的歷史。

     格瓦拉不習慣當官,他要做「永遠的游擊隊」,他跑到非洲去煽風點火,但徒勞無功,然後再回拉丁美洲打游擊,終於殉難。周恩來曾經批評格瓦拉所從事的是「盲動主義」,最後會走向絕路。中共搞革命時,亦曾陷入盲動主義的陷阱,老毛深知盲動主義之害,但他自己在建國後卻始終無法割捨盲動主義和極端主義,而使神州大地生靈塗炭。

     古巴攝影家阿伯特.柯達於一九六○年三月五日為格瓦拉所拍攝的照片,成為全世界最風行,最熱門的人頭照,格瓦拉的傳奇也就隨著那張照片的流傳而不朽!

  • 2012-06-13 00:54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國近代政治史上,白宮記者會已成為政治運作和政策宣傳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不定期舉行的記者會中,總統可以將重大的決策訴諸民眾的支持,亦可以為施政上的缺失申辯,以期力挽既倒的狂瀾。

     從新聞的角度來看,總統記者會已變成美國不成文的政治體制之一。數十年來,總統記者會曾經對歷任元首的宦海浮沉、國運漲落和國家走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與衝擊。法蘭克林.羅斯福是近代第一個在白宮召開記者會的總統。三○年代在總統辦公室內舉行的記者會,比較隨便,其形式亦迥異於今天的大型正式記者會。一群執筆疾書的記者,團團圍著羅斯福發問。在煙霧繚繞中,能言善道的羅斯福時而闡釋其政策,時而攻擊其政敵。就在這種不拘形式的氣氛裡,羅斯福一面向選民陳述政府的施政,同時亦為總統接受媒體聯合質問和直接訴諸民意的優良傳統樹立了典範。其後的杜魯門和艾森豪,亦都蕭規曹隨。

     然而,在六○年代初期甘迺迪入主白宮後,總統記者會即有了根本上的改變:一、記者會不定期舉行,經由電視向全美作實況轉播;二、記者可以在現場隨意提出任何問題,而毋需事先呈交問題報備或「審核」;三、記者會時間通常為四十分鐘,有時長達一小時;四、由最資深的白宮記者率先發問,結束時亦由這名資深記者向總統致謝。以合眾國際社記者身分長駐白宮的海倫.湯瑪斯即擔任很長時間的領問者兼致謝人。從甘迺迪時代開始,總統記者會的內在功能和外在形式乃告確定。

     總統可藉記者會宣導政令或作自我推銷,但如遇負面性質的大事,記者會即可能變成一個「燙手洋芋」。也就是說,總統如在記者會上表現欠佳,應付記者的提問不理想,甚至出現無從招架之勢,則其後果將是令人膽戰心驚的。反之,如應付得當,四兩撥千斤,兵來將擋,則不啻在文宣戰場上打一勝仗,聲望必升。半個世紀以來,最著名的白宮記者會當推甘迺迪在一九六一年古巴豬灣登陸慘敗之後舉行的記者會;尼克森於一九七三、一九七四年水門事件期間如坐針氈的記者會;卡特在一九七九、一九八○年伊朗美使館人質事件的記者會;雷根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九日晚上為非法軍售伊朗以援助尼加拉瓜右翼叛軍醜聞而召開的記者會;柯林頓在莫妮卡.柳文斯基緋聞時代的記者會。

     中情局策畫一千多名古巴難民於甘迺迪上台後不久,登陸古巴豬灣全面潰敗,上千人被俘,甘迺迪顏面盡失。但他在記者會上引述一句義大利的民間俗話:「勝利有一百個父親,而失敗卻是個孤兒。」願意承擔責任而受到贊揚。尼克森在水門事件時期的記者會充斥火藥味,頗具攻擊性的CBS記者丹.拉瑟發問犀利,視總統如無物,惹火尼克森,老尼反問他:「你是在從事競選嗎?」拉瑟答道:「沒有。你呢?」卡特在人質事件期間的記者會,一副無奈與無能而又一籌莫展的模樣,塑造了他無法連任的前景。雷根政府為支持尼加拉瓜右翼叛軍,而祕密偷賣武器給伊朗,所得款項交給尼國右翼叛軍,沙烏地阿拉伯居中轉錢。美國國會早已禁止軍售伊朗,白宮國安和五角大廈幾個傢伙瞞著「無為而治」的雷根賣武器,全美大譁,國會調查。雷根在記者會上面對充滿敵意的記者,泰然自若、沉著鎮定、辯才無礙,充分發揮其「首席溝通者」的本事。柯林頓在電視螢幕上公然撒謊說:「我跟那個女人沒有性關係!」這句話成為柯林頓時代永遠難以磨滅的「遺蹟」。

     對總統而言,記者會「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其關鍵在於總統是否能以誠信面對選民,是否能以負責擔當的態度凸出自己。換句話說,記者會即是輿論界檢驗總統施政成績的最佳場所,在記者連珠炮式的發問下,事前如未經過充分準備和研討問題,臨場又言不由衷或說錯話,都足以對總統的聲望構成嚴重傷害。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中,輿論已成為制衡力量可觀的「第四權」,而這「第四權」乃是維護美國正常政治運作和消除美國政治汙垢的重要武器。白宮記者會就是媒體施展制衡力量的戰場之一。美國的政治體制離完善仍遠,但輿論可以使這體制變好,亦可使總統每日知所警惕。環顧現代白宮主人,最不喜歡開記者的就是雷根,其次即為小布希。不論是懶散或怯場或厭惡,少開記者會(雷根和小布希皆有過三、四個月未開記者會的紀錄)的後果不僅無益於美國人民,且有害於總統自己。

     從羅斯福的「爐邊閒話」(民眾需收聽收音機)到今天的電視記者會,政治環境歷經無數變遷,政治人物亦「江山代有才人出」,然唯一不變的則是居廟堂之高的統治階級,必須坦然接受和虛心接納輿論力量的檢驗,只有這樣,政治才能清明,國家方能昌盛。

  • 2012-06-06 01:32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因山東盲人維權鬥士陳光誠逃至美國駐北京大使館而每天面對中外媒體提問的美國國務院女發言人維多利亞.紐蘭(Victoria Nuland),布朗大學畢業,擁有豐富的資歷,橫跨兩黨,在柯林頓時代做過副國務卿史特洛布.塔波特(Strobe Talbot)的幕僚長,亦當過副總統錢尼的副國安顧問,她還出任過駐外蒙古和中國廣州的總領事。擔任國務院發言人之前已做了四年的駐北約大使,她能說俄語、法語和少許中文。

     紐蘭引人注意的地方,不是她的長相、態度和發言技巧,而是她的共和黨新保守派政論家丈夫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今年五十三歲的卡根是鐵定會被提名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穆尼的外交顧問,協助毫無外交經驗的羅穆尼制定外交方案,並草擬戰鬥要點以批判歐巴馬的外交政策。妻子是歐巴馬政府國務院首席發言人,丈夫是歐巴馬頭號政敵的智囊,卡根夫婦的紅(共和黨)藍(民主黨)通吃,顯然是林肯一百五十多年前所說的「家庭分裂」(House Divided)的現代版。美國現代政壇實際上不乏「家庭分裂」的例子,如柯林頓的競選策士傑姆斯.卡維爾(James Carville),是民主黨文宣大將,其妻瑪麗.馬塔琳(Mary Matalin)卻是小布希和錢尼的幕僚。

     卡根過去一直當共和黨政客的外交顧問,亦曾為國務卿舒茲撰寫演講稿,在卡內基國際和平促進會當了十餘年資深研究員,前年卻跳槽至民主黨智囊的大本營華府布魯金斯(Brookings)研究所,令許多政壇和學界圈內人傻眼!內幕人士透露是現任布魯金斯研究所所長、前副國務卿塔波特牽的線。擁有耶魯學士、哈佛碩士、美利堅大學博士學位的卡根,是個力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大鷹派。 最近,歐巴馬不斷地大捧卡根,捧得卡根既高興又尷尬,自由派的《紐約時報》還兩度調侃他。原來是卡根不久前出了一本評價欠佳的小書(只有一四九頁),吹噓美國的偉大和了不起,書名就叫:《美國所打造的世界》。他在書裡強調美國絕未走向沒落和衰退之路,不僅是世界獨強,論軍力,更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比擬。正在競選連任的歐巴馬,不願被人貼上導致和帶領美國陷入衰敗之途的標籤,看到卡根先行在二月號《新共和》雜誌發表的新書簡介,大表贊同,認可美國不但沒有衰退和沒落,反倒越來越強。四、五個月以來,歐巴馬總是以創造「美國世紀」來宣揚他的競選口號。

     「美國世紀」是《時代》、《生活》和《財富》三大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Henry Luce)於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七日在《生活》雜誌上締造的一個動人名詞,他希望美國拋棄孤立主義的思想,發揮傳教士精神,在全世界做善事,傳布民主自由思想,而使今後的時代成為「美國世紀」。

     魯斯筆下的「美國世紀」,毀譽參半,甚至毀遠多於譽。美國歷屆政府以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為由,在世界各地與右翼獨裁政府合作,中情局在亞非拉三洲到處搞政變,從伊朗、瓜地馬拉、越南到剛果,美國特務以「山姆大叔」的自大傲慢與無知,構成「美國世紀」的特點。當然,美援和許多真正具有熱情與善意的美國人民,在世界每個角落做了不少令人感動的好事。協助落後地區的農村復興、教育提升和衛生改造等,建樹尤多。而甘迺迪政府所成立的「和平工作團」所播下的成果,更是舉世同欽。

     歐巴馬於五月二十三日在科羅拉多州科泉空軍官校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又提到「美國世紀」。他的「美國世紀」和當年魯斯所鼓吹的「美國世紀」,目標、野心、理想、境界和憧憬皆大不相同。歐巴馬一再強調美國所具有的「復原力」(Resilience)舉世無匹,儘管經濟發展遲滯,大家猶過苦日子,但美國人民必能從困境中走出來,就像當年從經濟大恐慌、珍珠港事變和越戰泥淖中脫身一樣。他說,美國不但沒有衰落,且擁有全球最具動力的經濟;儘管軍費將削減,美國仍所向無敵。但在小布希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十年,美國戰死六千人、耗費一兆美元後,歐巴馬不得不宣稱「建國應從建設自己的家園開始」。

     歐巴馬在二○○八年大選時,最喜歡引用的觀點是美國籍印度裔政論家、哈佛政治學博士法立德.札卡里亞(Fareed Zakaria)所著的《後美國時代的世界》中所揭示的:美國確已開始衰退,而中國和印度正在崛起。當時歐巴馬是民主黨的初生之犢,他要向選民指出,美國在共和黨布希和錢尼的主政下,已步步下跌。四年後,歐巴馬表現差強人意,許多自由派對他失望,但他不能再抬出美國國力已經衰退的說法,他必須為自己講正面和肯定的話,他必須讓自己成為自己團隊的啦啦隊隊長。

     因此,歐巴馬為他自己,為美國描繪了「山在虛無縹緲間」的「美國世紀」。他正好找到了他的共和黨對手的智囊卡根為他提供的彈藥,儘管這些彈藥也許都是空包彈!

  • 2012-05-30 00:51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月十九日,小羅伯特為瑪麗舉行葬禮(見圖,美聯社)

悲劇不斷的甘迺迪家族,日前又傳出一樁自殺事件。前美國司法部長、紐約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的兒子小羅伯特的妻子瑪麗,五月十六日在紐約市北郊名人聚居的貝佛鎮(Bedford)豪宅內自縊身亡,終年五十二歲。羅伯特.甘迺迪有十一個子女,小羅伯特排行第三。

     今年五十八歲的小羅伯特有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一九八二年,一九九四年離婚,與前妻生了兩個孩子。離婚後馬上娶他妹妹愷莉(Kerry)的好友瑪麗,生了四個小孩。瑪麗和愷莉在高中和大學(布朗)同學兼室友。瑪麗年輕時代即有憂鬱症,婚後不僅沒有改善,且愈來愈嚴重,看醫生和服藥皆無效,最後只有靠嗑藥(禁藥與毒品)和酒精過日子。她和丈夫數年前即分居,小羅伯特前年提出離婚要求,他們兩人為了離婚和爭取孩子的監護權而對簿公堂,官司打得很激烈,瑪麗的娘家(姓李察生)和小羅伯特完全交惡。

     瑪麗自縊時,家裡空無一人,兩個大孩子上大學,小的兩個讀寄宿學校,僕人發現後趕緊打電話給警局,警察聞訊趕來把上吊繩子剪斷。瑪麗死時,離婚官司還在打,但她過去幾年非常不諒解小羅伯特常和不同女人出遊。

     最近一年,電視電影女星雪兒.海英斯(Cheryl Hines)則是他的固定女伴。瑪麗每次看到平面媒體刊登小羅伯特和海英斯出雙入對的照片,憤怒無比,心情更壞。她曾多次因酒駕和嗑藥後開車而被捕。瑪麗的姊妹和弟弟不願她埋在麻州甘家墓園,而和小羅伯特打官司,但法官還是判決小羅伯特勝訴。

     五月十九日,小羅伯特為瑪麗舉行葬禮,他的八十四歲母親依瑟(Ether)、堂妹卡洛琳(甘迺迪總統的女兒)、表妹瑪莉亞(前加州州長阿諾的前妻)、影星蘇珊.莎蘭頓、影星葛蓮.柯洛斯、諧星拉利.大衛和前網球名影星約翰.麥肯洛等兩百多人參加。但瑪麗娘家無人與會。葬禮後,棺材送到麻州海邊甘家墓園下葬。瑪麗娘家於五月廿一日在曼哈頓為她舉行追悼會,未邀任何甘家人參加。

     羅伯特.甘迺迪於一九六八年六月初在洛杉磯大使飯店遭阿拉伯人沙漢殺死後,他的十一個子女中即有兩人非自然死亡,大衛一九八四年嗑藥過量而死,麥可一九九七年滑雪撞樹斃命。婚姻破裂者更不乏人,介紹瑪麗和小羅伯特認識的愷莉(十一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七),一九九一年和安德魯.柯摩結婚,生了三個女兒,二○○三年離婚,柯摩現任紐約州長。儘管瑪麗和小羅伯特的緣分已盡,愷莉和瑪麗則一直維持很好的友情,在瑪麗的葬禮上,愷莉還發表了感人的悼詞。

     甘家第三代(即小羅伯特這一代)以「管教不良、醜聞百出」而聞名全世界,幾乎每個男生都和酒、藥、性三者結下不解之緣。其中最臭名昭彰的是一九九一年春天,小羅伯特的表弟威廉.史密斯(其母是甘迺迪總統的妹妹珍Jean)在佛羅里達州被控強姦,開庭期間,電視轉播成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學醫的史密斯雖在名律師羅伊.布拉克(Roy Black)的雄辯下被判無罪,但甘家的臭名卻在美國社會打下了永遠難以洗刷的烙印。最諷刺的是,史密斯出事那天晚上半夜,是跟他的舅舅愛德華.甘迺迪參議員到酒吧喝酒,而且還轉了幾攤。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下旬甘迺迪總統遇刺死亡之後,其遺霜賈桂琳即發誓她的兒子小約翰絕對不要和堂表兄弟一起混。結果小約翰和姊姊卡洛琳即在母親的管教下成長,鮮少與同一代的甘家男女互動。小約翰雖然功課欠佳,談過幾次戀愛,但沒有醜聞。小約翰躲掉了醜聞,卻逃不掉「甘家詛咒」(The Kennedy Curse)的罩門,那就是在英華之年慘死的悲劇!英俊的小約翰是在一九九九年夏天開飛機從新澤西州飛往麻州墜海,同機的有妻子和妻妹。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收到時報出版社總編輯林馨琴寄來白先勇編著的《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見圖,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收到時報出版社總編輯林馨琴寄來白先勇編著的《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連夜翻閱,深覺這本書的內容和編排俱屬上乘,難怪林馨琴在電話中很興奮地說:「書賣得很好,馬上要再版!」書銷路好,也許跟白先勇大有關係,中年以下知道白崇禧的人可能沒有幾個!

     在閱讀《父親與民國》之際,馬上想到現寓居紐約的《中央日報》老記者龔選舞常向我提起的一件往事。這件事在中研院近史所出版的口述歷史《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和《父親與民國》中都沒有述及。五○年代中,台灣的政治氣候突然對四星上將白崇禧頗為不利,首先是湖北籍國大代表但衡今在一九五四年春召開的國民大會中提案彈劾白崇禧在一九四八年擔任華中剿匪總司令時吞沒軍費及漢口中央銀行庫存銀圓、對徐蚌會戰按兵不動,拒援徐州,導致國軍潰敗。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除了書面答覆之外,並在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上親自以口頭反駁但衡今的指控。當時譴責白崇禧的不只是但衡今一個人。

     就在白崇禧飽受各方圍剿時,有一天,他身著四星上將戎裝出現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的《中央日報》裡。其時央報尚未改建,是一棟三層樓建築。中飯後,央報二樓編輯部空蕩蕩,只有採訪組副主任龔選舞在辦公室。龔老突然聽到有人敲採訪組的門,門並未關上,敲門的人也許想讓裡面的人知道有人找。龔老一看,是位軍人;再看一眼,竟是白崇禧!龔老在南京《中央日報》曾採訪過漢奸受審,亦曾到國防部跑過新聞,當時白崇禧是無實權的國防部長,陳誠為掌大權的參謀總長。因此,龔老認得白崇禧。龔老馬上以「白長官」稱呼白崇禧,請他就座,並問何事可以效勞?白說,他寫了一篇文章(即答覆但衡今等人的詰難,文章內容偏重軍事),不知貴報是否能登?

     白崇禧把文章交給龔老先。在龔老閱看文章時,白氏不時發出急促的呼吸聲,顯得有點焦慮。龔老慎重看完後,向白崇禧表示文章沒有問題,應該可以登,旦他無權作主,必須向上級請示,今天一定會給白長官回覆。白氏即囑龔老和他的楊姓參謀(即楊受瓊)聯絡,並把電話號碼交給龔老。

     龔老按《中央日報》處理重要稿件的規定,把白崇禧的文章交給主筆室轉呈總主筆陶希聖。主持黨報言論並能「通天」的陶希聖,把白氏的文章再轉呈老總統蔣介石審閱一過。當天晚上,龔老接到主筆室電話說:「白崇禧的文章明天見報」。龔老在晚上九點多鐘打電話給楊參謀,告以白長官的文章明日可以見報。第二天《中央日報》在第一報以大篇幅刊白崇禧為自己辯護的文章(可惜龔老忘了確切日期),隻字未改。這很明顯地表示中央支持白崇禧。

     筆者問親睹親歷國共內戰的龔老,徐蚌會戰(中共稱為淮海戰役)國軍慘敗是造成大陸淪陷的關鍵嗎?龔老迅速而又明確地說:「不是!東北丟了,才是關鍵!」龔老的看法和白崇禧的說法,不謀而合!白崇禧在中研院近史所的口述歷史中強調,大陸之失,軍事失敗乃是最重要的因素。他說「軍事逆轉,經濟亦逆轉,大陸才崩潰下來。三十五年,關外有五個美械軍,四平街一戰把林彪打垮了,旋克長春,如果我們一直打,打到哈爾濱、滿洲里、佳木斯,把他們打完了,把東北民眾組織起來,把頭一等的軍隊調回關內打聶榮臻,這是完全不同的剿匪戰爭,戰事好轉,其他一切也不至於崩潰下去,可能就獲得勝利。」然而,千古遺憾的是,在東北四平街把林彪打垮的杜聿明(黃埔一期,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岳父),未聽從白崇禧所提出的乘勝追擊的主張,而要向南京請示。蔣介石礙於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的調停,不敢得罪華府,沒有同意白氏的建議,錯過了解決東北共軍的大好機會。白先勇說:「這件事,父親直到晚年提起來都憾恨不已。」

     白崇禧是選擇到台灣的最著名桂系將領,儘管他在寶島有點落寞,且有國民黨特務跟蹤,但在蔣介石一人獨大的台灣,沒有一個老將領不是投閒置散的。何應欽、顧祝同(與白崇禧結成兒女親家)和薛岳等忠於老蔣的老將領終日無所事事,更遑論曾和老蔣作對的雜牌軍將領。白崇禧是桂系領導人中被視為「最親蔣」的,近史所口述歷史訪問者亦曾以「一般人常說健公(白崇禧字健生)是廣西將領最親蔣的,共匪也是這樣講。」白崇禧隨國府撤退到台灣,可說是一項最明智抉擇。白氏和李宗仁、黃紹竑並稱「新桂系三大巨頭」,李宗仁赴美後再回大陸,抑鬱以終。做過廣西、浙江和湖北省主席的黃紹竑(紹雄、季寬),一九四九年投共前夕寫過:「北國正花開,已是江南花落」的媚詩,結果在一九六六年八月文革時自殺而死。

     白崇禧如果留在大陸,他能逃過毛澤東和紅衛兵的毒手嗎?白先勇有機會辦《現代文學》嗎?能寫出《遊園驚夢》嗎?白崇禧在台灣住了十七年,一九六六年辭世。白先勇說他埋骨於中華民國土地上,乃是「求仁得仁」。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七十六歲的美國傳記作家羅伯特.卡洛(Robert Caro,美聯社)  

今年七十六歲的美國傳記作家羅伯特.卡洛(Robert Caro),四十歲時開始撰寫第三十六任總統詹森傳,他計畫以十年時間寫三本。結果他以三十六年的時間寫了四本,還沒寫完。第四本詹森傳的書名是:《權力的過渡》(The Passage of Power),厚達七百多頁,剛剛出版,大獲書評界的好評,而且是熱烈的稱頌。即連吝於說好話的《紐約時報》首席書評家、耶魯大學畢業的日裔角谷美智子亦對這本巨著稱讚不已。

     卡洛說,他保證第五冊詹森傳(全傳名稱:詹森年代)是完結篇,他將以二至三年時間把書寫完,但有人存疑。卡洛慢工出細活原因之一是,他不用電腦,也不用google,做筆記用手寫,寫作是用一台老式的史密斯.可樂娜電動打字機,速度當然比不上電腦。這年頭已很少人使用老式電動打字機,紐約也只有二、三家老店還在出產電動打字機的零件和色帶。卡洛每次都買一大堆零件和色帶,以防這些老店都關門。卡洛每天都坐地鐵到曼哈頓中城哥倫布圓環附近一棟大樓,他租了一個寫字間,裡面擺滿了書籍、筆記和資料。他每天衣著整齊(西裝領帶)地早出晚歸,像公務員上班一樣,而不像一個享譽全美的傳記作家。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卡洛是猶太人,他說他很後悔當年選擇普大而沒去哈佛,因五○年代的普大是八個常春藤盟校中最歧視猶太人與少數民族的學府。卡洛說他在校時雖未遭欺負,但他親睹不少猶太同學被霸凌。普大歧視少數民族的風氣,直至七、八○年代密雪兒.羅賓遜(即現在的第一夫人)就讀該校時仍未完全消失,因此她和一批黑人學生組成一個團體以對抗歧視和偏見。卡洛在普大時,一直在學生刊物撰稿,並擔任主編,主編即是日後成為《紐約時報》名記者兼美食家的艾波(R.W.Apple Jr.,已於二○○六年辭世)。

     卡洛曾在紐約長島《新聞日報》(Newsday)做過六年調查記者。他在一九六七年開始著手撰寫改變紐約和長島地貌的羅伯特.莫西斯(Robut Moses)傳。他原打算以九個月時間完成,但他卻寫了七年,直至一九七四年始殺青問世。他所寫的:《權力掮客(The Power Broker):羅伯特.莫西斯及紐約的衰落》,震撼美國學術界、媒體和紐約政界,並奠定了卡洛在傳記著作中的崇高地位。《權力掮客》被全美二百多所大學和研究院列為必讀參考書,歐巴馬總統於二○一○年在白宮頒贈〈國家人文獎章〉給卡洛時,特別強調他在二十二歲時即熟讀這本書,並塑造他對政治的看法。最讓卡洛痛心的是,出版社在審閱《權力掮客》時,把原稿刪掉三十五萬字!他說那三十五萬字還可出二、三本書!

     卡洛撰寫《權力掮客》期間,對權力的運作、掌控和操縱,感到極大的興趣,他認為只有對傳主如何利用權力、支配權力,甚至濫用權力,作深入的剖析,才能真正了解傳主對整個社會與時代所產生的影響力。莫西斯生前只是紐約公園局局長兼三區大橋管理處處長,但他從二○年代至六○年代,為紐約興建了長達四百多英里的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橋,把市區和郊區聯結起來;他為紐約開闢了六百多座公園、遊樂場、海水浴場、游泳池;他使中央公園成為綠色寶藏;他開發了林肯中心和聯合國大廈。他為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改道和都市復興賦予了嶄新的意義。但卡洛認為莫西斯對紐約和長島的毀壞多於建設,他以強制手段迫使數十萬人遷居,摧毀許多傳統社區;他所設計的郊區高速公路,造成今天紐約州長島公路每逢上下班尖峰時段大塞車,而使長島高速公路被冠以「全世界最長的停車場」的稱號。

     從莫西斯(卒於一九八一年)開始,卡洛對「權力學」與傳記產生了狂熱興趣,他把研究目標對準在詹森身上,詹森一九七三年去世,只活了六十四歲,卡洛認為他是美國政治史上最擅長「弄權」的政客,他要把詹森與權力的錯綜複雜關係活生生地寫出來,他要讓這個德州權力政客的正面與負面如實還原。

     許多傳記作家和非小說類作家寫書時通常都會聘請助手,卡洛數十年來只有一個助手,就是他的妻子艾娜(Ina)。他在撰寫《權力掮客》時,版稅不多,他們把房子賣掉,艾娜還跑到中學教英文以補貼家用。卡洛開始寫詹森傳時,他們一起搬到詹森的德州故鄉,一面採訪,一面體會當年詹森如何在窮鄉僻壤成長。

     卡洛發現詹森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權力狂,他也找到當年他競選州議員的作票舞弊證據。他挖掘詹森的老瘡疤觸怒了詹森夫人,亦得罪了詹森圖書館,而拒絕接受他的採訪與使用。後來,詹森圖書館向他示好,歡迎他來館找資料。

     剛出版的第四冊詹森傳《權力的過渡》從一九五八年寫到一九六四年,其中最精采的是說到詹森與羅伯特.甘迺迪的惡鬥,一九六○年大選以及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甘迺迪總統遇刺和詹森的崛起。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十七歲的老外交家季辛吉(見圖,美聯社照片).jpg 

尼克森於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上台後,特在白宮總統辦公室裝設全方位、全天候錄音設備,以期自己的聲音能夠留傳千古。沒想到這套秘密錄音裝置卻在水門事件中坐實了尼克森的犯罪證據而迫使他下台。聯邦檔案館和尼克森圖書館已陸續公布了二千七百多小時(一九七三年七月停止錄音,一九七四年八月初尼克森下台),這批錄音是所有研究美國現代政治史和尼克森治國史的學者不可或缺的素材。

     最近尼克森圖書館又公布了二六五小時錄音(尚有四百小時將於二○一二年公布),其內容再次展現了尼克森種族偏見的一面,他批評黑人、猶太人、義大利人、愛爾蘭人,極缺口德。尼克森對黑人和猶太人尤乏好感,他不同意國務卿羅吉斯所持黑人終會成為受尊重的公民的看法,老尼不屑地說:「也許再過五百年吧!」又說羅吉斯同情黑人的原因是他曾住紐約的關係。

     這段一九七三年二、三月的錄音談話,最使今年已八十七歲的老外交家季辛吉感到尷尬和丟臉。一九七三年三月一日,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訪問白宮深切感謝尼克森對以色列的大力支持,當天晚上尼克森舉行國宴款待梅爾夫人。梅爾夫人一離開白宮,尼克森就痛罵猶太人,自己是猶太人的季辛吉亦跟著老尼罵猶太人。尤其是提到梅爾夫人希望美國要求蘇聯放寬猶太人移民以色列一事,尼、季都非常不高興(他們在梅爾夫人面前表現得很熱心)。季辛吉甚至說:「猶太人從蘇聯移民以色列這件事,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如果他們把猶太人送進蘇聯毒氣室,那不是美國所關心的,也許只是人道的關心。」尼克森應道:「我知道。我們不能為這件事(指蘇聯猶太人移民以色列)而讓全世界爆炸!」

     尼克森與資深顧問柯森(Charles W.Colson,後來坐牢)以及機要秘書伍茲小姐(Rose Mary Woods)對話亦不斷在罵猶太人,他說:「猶太人的特色是侵略性很強、粗魯、惹人討厭。」老尼要求伍茲小姐絕不可邀請沒有捐款給尼克森競選的猶太人參加國宴。又說幫他做事的兩個猶太人季辛吉和撰寫演講稿的威廉.沙費爾(William Safire,後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都有自卑感。老尼說大部分猶太人都有不安全感,因此他們必須加倍努力以顯示他們很行。老尼批評猶太人只會反對越戰,而越戰退伍軍人很少猶太人的名字,老尼表示:「我不知道他們如何避免被徵召入伍。」他對柯森說不願當兵而逃往加拿大的人多半是猶太人。

     媒體公布尼克森和季辛吉的對話後,在美國猶太社區引起強烈反彈。他們並未十分責怪尼克森,一是老尼主政期間確實很支持以色列;二是老尼雖厭惡美國猶太人,但欣賞以色列猶太人;三是老尼對猶太人的偏見,早已人人皆知,不足為奇。季辛吉就沒有那樣好過了,一些猶太人團體雖比較含蓄,但無數猶太人投書紐時電子報痛批出賣猶太人的季辛吉「卑鄙」(despicable)!

     季辛吉和尼克森的錯綜複雜關係,四十年來一直是學者和媒體最感興趣的題目,不少專書、博士論文和評論文字都圍繞這個主題。史學家戴立克(Robert Dallek)三年前推出一部很精彩的《尼克森和季辛吉:權力伙伴》(這本書為當年普立茲歷史獎決選第二名),從各種角度分析尼、季關係。尼克森的白宮是個公開歧視猶太人的白宮,老尼的親信赫德曼(幕僚長)、厄立克曼(內政顧問)、布坎南(顧問兼撰講稿)和伍茲小姐等人都是有名的「恨猶派」,老季每天必須在充滿潛在敵意的不友善環境中與大家周旋,甚至爭寵。好在老季足智多謀、能屈能伸、長袖善舞、能力又強,而老尼又特重外交,老季在這方面的才華能夠滿足老尼的需求。初期雙方還能惺惺相惜,但在一九七一年夏老季秘訪北京曝光後,尼克森打開中國大陸「竹幕」之門的震撼外交後,尼、季兩個人就開始搶功了,雙方都自認是改變對華政策的創始人兼主導者。老尼不滿老季愛向媒體放話自吹,而老季又是絕對居功不讓人的厲害角色。老尼一方面需要老季幫他獻策和執行,一方面又要防老季功高震主,常以批猶方式明諷暗刺老季。老季不但不在乎,還常附和老尼,一起罵猶太人。老季是個只要掌權,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老狐狸,他那句傳遍全球的名言就是:權力乃是終極春藥!

     老季不僅是智多星,更是個福將。水門事件癱瘓尼克森政府後,尼克森變成凡事依賴季辛吉,史家稱老尼最後兩年的白宮為「尼、季雙總統時期」。福特總統說是他把老季的權力削弱了。美國歷史上有猶太人當大法官、部長、大使、英雄、大學校長和無數的諾貝爾獎得主,但沒有一個人像老季那樣風光。老季這幾年心臟開過兩次刀、一隻眼睛已瞎、兩耳要戴助聽器,但還是愛熱鬧,不久前還跑到華爾道夫大飯店歡迎溫家寶。老季真是不虛此生!

 

  • 2010-12-22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政府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特別代表理察.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見圖,美聯社照片).jpg 

    歐巴馬政府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特別代表理察.郝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是當今美國外交界最有能力、最具才華但也是最自大、跋扈的傳奇人物。他從事外交工作將近半世紀,從甘迺迪時代到歐巴馬政府,其間凡是民主黨執政,他一定會出來做外交官。從六○年代的的越戰到今天的阿富汗戰爭,他都是親歷者和見證人,他的最大成就是在一九九五年促成解體後內戰不已的南斯拉夫(波士尼亞)達成德頓停火協議。

         在歐巴馬和希拉蕊最需要他的時候,六十九歲的郝爾魯克卻因大動脈碎裂而於華府時間周一下午辭世。已經掉進泥淖的阿富汗困局將益顯棘手,環顧美國外交界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取代郝爾布克的幹練之才。美國外交界鬧人才荒已久,因此歐巴馬兩年前上台後經由希拉蕊國務卿的推薦而起用早已超過退休年齡的外交老將郝爾布魯克。郝臨危受命,心裡充滿了複雜的感覺,一方面很高興重登外交舞台,又可在聚光燈下亮相,但另一方面他亦深知要想解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問題比登天還難。

         郝爾布魯克是紐約猶太裔,讀高中時的好友是大衛.魯斯克,大衛的父親就是甘迺迪與詹森時代的國務卿狄恩.魯斯克。郝氏就讀布朗大學時胸懷兩大願望,一是當《紐約時報》海外特派員;二是做外交官。他畢業後向紐時求職,並把他主編布朗大學學生報的作品送給紐時審核,結果未被錄用,他只得退而求其次,報考外交官倖獲錄取。一九六二年被派往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出任國際開發總署官員,後來歷任美國駐越大使泰勒和洛奇的助理。他的同事之一安東尼.雷克日後擔任柯林頓的白宮國安顧問。郝氏在越南駐足六年,他和大他七歲的紐時駐越特派員大衛.霍伯斯坦結為好友,並常提供一些內幕消息給霍伯斯坦。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霍氏在加州車禍喪生,六月十二日於紐約河邊大教堂舉行追悼會,郝爾布魯克偕作家妻子凱蒂.馬頓到場追懷老友。凱蒂是郝氏的第三任妻子,凱蒂的前夫是已故ABC電視新聞主播彼得.詹寧斯。

         郝爾布魯克年輕時的遺憾是沒有當上紐時海外特派員,中年以後的最大憾事則是與國務卿無緣。郝氏是個野心勃勃的外交官,他想當國務卿,乃是華府權力走廊中人人皆知的事情。他的兩次機會都被女性搶走,第一次是柯林頓任命歐布萊特出任國務卿,第二次是歐巴馬拔擢希拉蕊。郝氏飲恨國務院的原因,也要怪他自己跟錯人,二○○八年大選時,他力挺希拉蕊,還出任希拉蕊競選委員會主任委員,他以為希拉蕊一定會脫穎而出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郝爾布魯克雖沒當成國務卿,但他至少在美國外交史上締造了兩項紀錄,一是在一九七七年以三十五歲青壯之年當上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成為外交史上最年輕的助卿;二是柯林頓時代出任主管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而成為外交史上唯一主管過兩個不同地區的助卿。郝氏曾於一九七七年兩度訪台,晉見蔣經國時,宋楚瑜做翻譯。數年前紐時星期雜誌曾刊登蔣郝會談,學生在中間傳譯的照片。

         郝氏具有多方面的才華,辯才無礙,文筆又好,曾主編過《外交政策》期刊五年。曾做過詹森政府國防部長的華府權力掮客克拉克.柯立福一九九一年出版回憶錄《總統顧問》內容精彩,極獲好評,這本書實際上就是由郝爾布魯克捉刀。郝氏於一九九八年推出《終結一場戰爭》敘述其促成德頓協議的經過,書評甚佳。郝氏自己雇有幾個私人助理幫他蒐集資料和有關他的新聞剪報,《紐約客》雜誌主筆傑夫.杜賓在CNN上說,最可惜的是永遠看不到郝爾布魯克親筆寫的回憶錄了。

         身高六呎二吋,體型魁梧的郝爾布魯克,在外交場上「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他的強勢姿態和得理不饒人的作風,近乎「霸凌」,使許多國際對手怨氣橫生。他曾當面大罵腐敗的阿富汗總統卡札,兩個人吵得臉紅耳赤;他和很多同事相處不睦(包括娶華裔女子的美國駐阿富汗大使艾江山)。副總統拜登曾向《華盛頓郵報》老記者鮑布.伍華德告狀說,郝爾布魯克是他所見過的「最自大的討厭鬼」,但又說歐巴馬找他主管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事務,乃是「找對人了」。

         郝氏在談判桌上軟硬兼施,甚至會恫嚇對方,當年曾露骨地恐嚇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塞維奇說:「你不接受停火協定,我就叫飛機炸你。」但郝氏知道如何出招、如何為雙方找到下台階、如何為雙方留空間而不要把對方逼到牆角。儘管有人稱他是:「恐嚇者」或「狂牛」,但他的聰明才智和外交手腕早在六○年代初就受到著名外交專欄作家李普曼的肯定。

         在人才凋零的美國外交界,走了一個郝爾布魯克,很難再找到一個像他那樣擁有排難解紛本領的人,尤其是在中亞已陷寒冬的季節。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東西兩岸有兩位學者一直對政府的越軌行為和不當政策採取嚴厲批判態度,一個是不久前才訪台的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杭士基),另一個就是十一月二十日以七十九歲高齡辭世的詹隼(Chalmers Johnson)。詹隼一生都在加州大學系統當學生和教授,先在柏克萊,後至聖地牙哥。他是美國數一數二的亞洲通、日本通和中國通,更是當今批判美國帝國主義最有力亦最有理的先鋒。有些評論家認為他對當道的批判比喬姆斯基更為嚴謹、更具說服力。

         詹隼在韓戰期間服役海軍駐防日本,對日本文化、歷史和風俗大感興趣,開始認真學日文。他在柏克萊師承專研近代中國思想史的雷文遜(Joseph R. Levenson),受雷文遜極大啟發;讀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之一是中國問題專家施樂伯(Robert Scalapino)。施氏得到一批日本侵華(尤其是在華北地區)資料顯微影片,他請懂日文的詹隼為資料做索引,雷文遜則鼓勵他利用這批難得的原始材料寫博士論文。當時正值冷戰方酣,聯邦政府大力鼓吹研究中共的崛起及其本質。

         詹隼的博士論文於一九六二年由史坦福大學出版,書名是:《農民民族主義與中共權力:革命中國的興起,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詹隼根據史料認為中共當年在華北的崛起並不是依恃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而是利用日本侵華所造成的恐懼、仇日和飢荒。這在當時的中共研究領域裡,是一種嶄新的創見,不少學者對其見解,抱持異議,日後則獲普遍認同。此為詹隼在學術上首次引人矚目的表現。

         二十年後,詹隼出版《通產省和日本奇蹟》一書,轟動學界。他推翻了日本戰後經濟起飛係受自由市場影響的說法,他提出了政府的政策才是造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不是民營企業,亦即政府的主導乃是促成日本經濟起飛的動力。他的說法受到美日學界的批評與反駁,他的老師施樂伯、哈佛的賴世和等人都不贊同他的看法。他和施樂伯因學術觀點歧異和相處不睦而鬧翻,詹隼只得從柏克萊轉到聖地牙哥加大,另起爐灶。然而,時間一久,學界逐漸認同詹隼對日本經濟發展的看法,學者亦發現日後的台灣、南韓、新加坡和今天的中國大陸,他們的經濟發展跟政府的主導及推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詹隼又打贏了一仗。

         詹隼於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二年做過柏克萊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年當政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轉赴聖地牙哥。他出任加大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才三十六歲,他說他在中國研究中心五年任內最重要的一件決策是聘請白色恐怖時代被國務院解職的前駐華外交官謝偉恩(John Service)擔任中國研究中心圖書館館長。謝偉恩在重慶美國駐華大使館當外交官時以同情中共見稱。七○年代初,美中關係解凍,周恩來曾當面告訴美國記者北京歡迎謝偉恩、費正清、拉鐵摩爾三個老朋友重訪中國大陸。

         詹隼雖聘左派的謝偉恩主持圖書館,但他那個時候卻是個大右派。他贊成美國打越戰,他極為厭惡大學生的反戰運動,他甚至是中情局顧問,為他們分析亞洲情報(以中越共為主)。越戰一直拖延,詹開始研究越戰,他猛然發現他自己很了解中共、越共(他在香港住過一年),也很懂整個亞洲形勢,卻不了解美國的亞洲政策和越戰政策。他愈深入鑽研美國對越政策之後,態度變了,立場改了。

         八○年代末、九○年代初東歐共黨集團蘇聯崩潰後,詹隼把研究重點與方向放在美國帝國主義與擴張主義上面。一九九五年九月,沖繩兩名美軍綁架強暴一位十二歲當地少女事件,激起他開始研究美國的海外黷武行徑,他發現美軍在沖繩即擁有三十九個軍事基地,在全球則有七百三十七個基地。他從二○○○年開始出版四本專門批判美國帝國主義的專書,他用中情局的術語《惡有惡報或稱報應》(Blowback)做第一本書的書名,副題是:《美國帝國的代價及其後果》。這本書出版時未引起廣泛注意,一年後九一一事件爆發,該書狂銷到印刷廠來不及印。詹隼在書裡分析美國在海外多行不義引起公憤的實例,許多美國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政府過去幾十年在海外做了那麼多霸道的事情。詹隼後來又陸續推出:《帝國的哀愁》、《報應女神:美國共和末日》和今年八月才出版的《帝國的解體:美國的最後希望》。

         詹隼認為美國一面在海外擴張,一面削弱國內的民主自由,帝國過度延伸的後果一定會導致國力的削弱。經過布希發動的侵略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以及經濟衰退,美國國力果然像詹隼所預料的日趨沒落。可惜的是,今天的美國學界(特別是亞洲研究領域),像詹隼這樣有見地而又敢言的學者已寥若晨星了!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Julian Assange,見圖,美聯社).jpg 

    三十九年前把美國政府機密檔案《五角大廈文件》(或稱越戰報告書、越戰歷史文獻輯)公諸於世而震撼全球的丹尼爾.艾斯伯(Daniel Ellsberg),對「維基解密」(WikiLeaks)連續在網路上公布美國國防部軍事檔案和國務院外交文件的舉動,大為興奮、大表贊揚。他說他等這一天已等了近四十年。艾斯伯說,美國政府其實應頒獎給維基解密創辦人艾山吉(Julian Assange)和涉嫌偷竊文檔的美軍曼寧(Bradley Manning),他說這兩個人是英雄,艾斯伯不諱言他曾捐款予維基解密。

         繼七月和十月公布美軍侵略伊拉克、阿富汗的三十萬份資料後,維基解密日前又披露二十五萬份國務院和外館的外交電報,害得歐巴馬政府上上下下不斷向友邦道歉賠不是,並痛斥維基解密沒有道德,損害國家利益、破壞美國外交。很可能在明年一月出任眾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的紐約長島共和黨右翼眾議員彼得.金恩(Peter King)大罵維基解密,要求國務院把他們列為「恐怖組織」。有那麼嚴重嗎?有那麼可怕嗎?

         先後獲得維基解密提供約五十萬份檔案的《紐約時報》和其他歐洲媒體,在公布檔案前已把敏感部分刪掉。細讀這次在紐時和網路上出現的外交電報內容,感覺上好像是在看八卦新聞而不是所謂機密文件,把這些外交電報說成是內幕報導,似更為貼切。美國外交官除了辦正事,亦當包打聽,甚至做間諜刺探情報。此次即公布希拉蕊要求美國駐紐約聯合國代表團人員刺探別國外交人員的種種秘密,包括坐飛機次數和刷卡紀錄。從這批維基解密文件可以看出,美國駐外人員顯然花了不少時間挖掘駐在國領導人的隱私,如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喜歡烏克蘭金髮貼身護士、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夜夜笙歌等等。這批文件充斥了美國外交官對駐在國領導人的中傷、誹謗、批評、貶損、譏嘲和揣測,這是非常失禮、失態、失格的行徑,難怪從白宮到國務院,從希拉蕊以降各個駐外使節連日忙著打電話給被損到的各國元首致歉。

         外交密電是關起門來給自己人看的,密電內容太多難登大雅之堂的八卦與謠言,以及不能讓第三國知道的氣話(如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希望美國斬斷伊朗這個「蛇頭」,以摧毀其核武計畫)。公布這批密件有損於美國的形象、顏面和可信度,對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美國對外關係的傷害,則不致太嚴重。被貶損的人獲悉解密內容後,大多一笑置之,因每一個國家的外交電報亦差不多是這種內容、體裁和境界。

         每逢一批機密文件外洩,政府總是以有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做藉口痛批洩密者,甚至訴諸於法庭。當年艾斯伯把七千頁、二百五十萬字(裝訂成四十七本)的五角大廈文件交給紐時,紐時高層經過多次密商、辯論之後決定於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星期日)發表。尼克森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請求最高法院制止紐時刊登,紐時停刊了十五天,其間艾斯伯又把文件交給《華盛頓郵報》發表,紐時和華郵同列被告。高院於六月三十日以六比三裁決紐時和華郵勝訴,這是美國新聞史上的一樁大事,一個影響深遠的言論與新聞自由里程碑。大法官布拉克(Hugo Black)在判決意見書上寫下震古鑠今的名言:「只有一個自由和不受箝制的媒體,始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騙手段。在新聞自由的諸多責任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政府任何一個部門欺騙人民……。」布拉克撰寫這篇判詞後三個月即與世長辭,但其真知灼見則世代受益。

         艾斯伯強調,政府老是鬼鬼祟祟、事事保密,就會走向帝國強權。他甚至建議當年揭發水門事件,最近出版《歐巴馬的戰爭》的華郵老記者伍華德及其助理,把他們所蒐集到的侵阿密件捐給維基解密。伍華德當然不會聽從艾斯伯的建議,他們兩個人行事標準南轅北轍,艾氏是向權力說真話的人,伍華德則是向權力挖新聞、與權力為伍而從中獲得名利的人。令艾斯伯感歎的是,當年五角大廈文件的震撼力無遠弗屆,全世界媒體與政府的關係皆受到衝擊,其新聞性更是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反觀維基解密上次公布軍事密件,只有幾天的新聞價值,不久即像風吹過,沒人再談。此次外交電報所造成的轟動似乎勝過上次,主要原因是涉及到許多國際領導人的八卦,「可讀性」較高。

         一九六九年,艾斯伯每天從蘭德(RAND)公司偷帶文件影印,紐時再花一個多月時間整理。今天完全不同了,網路改變了一切,人與人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已很難像過去一樣保密。從個人到政府,大家都衣不蔽體、袒裼裸裎,不再有隱私和秘密可言。

     

  • 2010-12-01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專欄】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委靡不振的美國出版業,最近出現了一件令人振奮的大事,也是一樁盛事。多年前,加州大學出版社獲得馬克吐溫基金會授權出版三大冊原汁原味、毫無刪削的《馬克吐溫自傳》。出版社高層很傷腦筋,不知道該印多少本,他們暗自懷疑這位美國幽默大師的自傳在今天還會有讀者嗎?為求慎重,加大出版社決定自傳第一冊只印七千五百本。對一家大學出版社而言,七千五百本已是相當多了,一般學術性書籍能賣到一千本已是天助了。

         沒想到重達四磅的《馬克吐溫自傳》第一冊(精裝本、七三六頁、美金三十五元)十月出書後,即大賣特賣,全美書店和網路書店一直缺書,告急電話日夜猛催,出版社樂得加倍狂印,據最新消息,已加印到二十七萬五千本。加大出版社說這是他們六十年來最賺錢的一本書,現在要買這本書的人至少要等一個月才能拿到書。

         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一百年前去世(一九一○,終年七十四),他在死前四年開始口述自傳,持續不斷,由於內容露骨、批人特多、不滿現實、語多尖銳,他叮囑他的次女卡拉拉(Clara,一九六二年甘迺迪當總統時病逝,享年八十八),他的自傳必須在他死後一百年才能原貌問世。馬克吐溫死後,其自傳曾以不同形式出版四次,卡拉拉每次皆忠實執行其父遺訓大刪特刪內容,總共刪掉了全傳的一半。今年適逢馬克吐溫辭世百年,加大出版社擔負了出版自傳全本的重任,新書一出,立即打進全美暢銷書非小說類排行榜前二十名,讓出版社發了一筆意外之財。

         原名山謬爾.朗洪.克雷蒙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的馬克吐溫,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生於密蘇里州,只讀畢小學五年級,做過印刷工、河船領航員、內戰南軍小兵、記者和編輯。他好學不倦,筆耕不輟,身上一直攜帶一本皮面小記事本,有空就寫下所見所聞所思。他發過大財,但因不善理財而破產,幸好有美孚石油公司高手亨利.羅哲斯指點始脫離困境。馬克吐溫於一八七六年出版的《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s)和一八八五年推出的《頑童流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兩書,成為不朽的世界名著。一百多年來,美國少年從這兩本小說認識美國的文化與歷史,同時也認識自己。目前紐約教育局規定八年級學生(等於台灣的國中二年級)必須閱讀這兩本經典。但在過去一百年裡,許多保守地區的教育當局和圖書館把這兩本書列為禁書(特別是《頑童流浪記》),認為其內容「不倫不類、難登大雅、傷風敗俗,不適青少年心智」。全世界的青少年亦從這兩本書的翻譯本了解十九世紀美國生活與美國孩童成長的一個動人側面。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福克納稱頌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之父」,另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則說:「所有的美國文學皆可追溯至一本書,那就是馬克吐溫的《頑童流浪記》。」馬克吐溫的小記、遊記、隨筆和評論,充滿了睿智、諷刺、靈氣和銳利,他的筆下道出了美國的聲音,而且是具有十足美國味道的聲音。有人批評他有一點種族優越感,其實他同情黑人,堅決反對種族主義;就像解放黑奴的林肯一樣,不能因林肯說過黑人的智力比白人差,就把林肯打入種族主義者的行列。馬克吐溫在十九世紀美國西岸大舉反華的時候,寫了幾篇文章為華人講話,為無依無助的華人出氣。舊金山一名白人青年用石頭砸死一名華人,馬克吐溫說:「這個白小子一定在心裡說是上帝允許我砸死中國佬的。」

         馬克吐溫在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開始痛批美國帝國主義,尤其是在美國趁機從西班牙手中攫奪菲律賓時,馬克吐溫更是不齒美國所作所為,當時有二十萬菲律賓人戰死、病死、餓死,美軍死了四千二百人。當德國和英國帝國主義者欺負滿清中國時,馬克吐溫亦撰文痛斥這兩個國家。他說美、英、德在菲律賓、南非和中國膠州的黷武行徑,印證了這三個帝國主義「靈魂充滿卑鄙、口袋充滿了贓物、嘴巴充滿了偽善」。他說,這是「人類集體愚蠢」的可恥之舉。

         馬克吐溫最為後人所稱道和追憶的,是他的一針見血的機智和幽默。直至今天,這些機智和幽默不僅沒有過時,且具嶄新的時代意義,他說:「美國如有一個本土犯罪階級的話,那就是國會。」又說:「在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才會自我吹噓。」有些評論家認為馬克吐溫才是當今風行美國電視深夜脫口秀的始祖,並稱一生喜歡作筆記的幽默大師如活在今天,一定會為自己設立一個部落格。

         在經濟不景氣、政治惡質化的冬天,馬克吐溫自傳能夠狂銷,證明不少美國人還是愛讀書,至少馬克吐溫使他們回憶到當年接觸美國文學的那一刻。前幾天才以回憶錄《只是小孩而已》(Just Kids)獲得國家書卷獎的搖滾歌手蓓蒂.史密斯在領獎時大聲疾呼:「不管科技多進步,請不要放棄書本,在我們的物質世界裡,沒有比書本還漂亮的東西。」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戰名將麥克阿瑟「晚節不保」,指揮韓戰聯軍部隊,在六十年前的十一、十二月及其後幾個月慘遭中共首批三十萬抗美援朝「志願軍」痛剿,而使這位已行年七十的老將既丟臉又難過。他恨透了共軍,他想到要用原子彈投擲中國東北,以報復中共出兵,並癱瘓東北,使共軍無法在該地集結,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韓戰往事。但比較不熟悉的是麥帥到底打算如何炸東北?

         據解密文件顯示,麥帥準備在東北投擲三十四枚原子彈,他說要把東北變成一個六十年(或一百二十年)不能居住的放射性地帶!當時美國還沒有發明小型戰術性原子彈,要炸就得使用當年炸廣島、長崎那種類型的原子彈。史家戴立克(Robert Dallek)說,幸好杜魯門總統把麥帥炒魷魚,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從這個角度來看,打開中國大陸「竹幕」之門的尼克森,與北京建交的卡特都值得北京中南海和中國大陸人民的感謝,但他們似乎更應感激杜魯門!

         曾在洛杉磯加州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任教三年的戴立克最近出了一本極好的著作:《失傳的和平: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三,在恐怖希望時期的領導風格》。這位著作等身(研究範圍以近代美國總統為主)的七十六歲史家探討二戰結束至韓戰停火後的世界局勢,以杜魯門、史達林、毛澤東、蔣介石、李承晚、金日成和麥帥等為主軸,剖析他們在領導統御上的得失。書中有一張蔣介石總統給杜魯門的親筆簽名照片,蔣在照片上寫道:「褚盟(即杜魯門)大總統惠存 蔣中正敬贈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六月二十日」,戴立克因不諳中文,在圖片說明中說:「這是張沒有日期的蔣介石照片」,他也不知道照片是送給杜魯門(原照藏杜魯門圖書館)。

         戴立克指出,韓戰的爆發即因李承晚;金日成和史達林的錯誤判斷而造成,其後杜魯門、毛澤東和麥帥亦犯了錯誤,而使戰爭延長、死傷更多。韓戰於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時,李承晚已七十五歲,但仍血氣方剛,立志要以武力統一全韓,和小他三十七歲的金日成一樣都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戴立克與芝加哥大學歷史系主任、韓國近代史學家康明思(Bruce Cumings)皆認為韓戰之起雖係金日成揮師南侵但李承晚亦要負很大責任。他在一九四八年當選南韓總統後即鼓吹「向北前進」,一九四九年開始對駐防三十八度線的北韓部隊發動一系列武裝挑釁,但因沒有足夠的兵力和武器,也只能打了就跑,無法「向北前進」。他經常攻擊三十八度線北韓部隊的用意,一是引起華府的注意,以期獲得軍經援助,二是藉機剷除國內反對派人士,當時南韓有二○五個政治組織,李承晚又以獨裁出名,不能容忍在野勢力。

         金日成、史達林和毛澤東都判斷北韓一旦南侵,美國不會出兵,這也是錯誤的判斷。中共志願軍一開始把美軍打得落花流水時,美國曾要求停火。戴立克說,老毛被勝利沖昏了頭,一口拒絕,後來美軍使用強大火力猛炸狂轟志願軍。戴立克說,老毛害中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準確的估計是志願軍死了九十萬人,有些專家說老毛拒絕停火,至少使志願軍多死五十萬人至六十萬人!中共元帥之一聶榮臻在回憶錄中說志願軍「在朝鮮打了三十三個月,也有不少傷亡,但比美軍要小」,這是抹煞事實的說法。美軍戰死三萬三千人,約十萬人負傷,南北韓軍民死傷四百萬人,中共至少出兵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戰死或凍死約九十萬。

         戴立克說,杜魯門的錯誤是不應批准美軍越過三十八度線。當時北京即一再警告聯軍不要越過三十八度線,周恩來曾託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轉告美國勿超越三十八度線,周說「否則我們要管」。跋扈霸道的麥帥在仁川登陸成功後,怎麼會戛然止步呢,他當然要揮師追趕共軍。杜魯門未能阻止麥帥越過三十八度線,至少阻斷了他想在中國東北丟原子彈的念頭。事實上,在韓戰期間,杜魯門和一些美軍將領都曾發出投擲原子彈的威脅,康明思說繼麥帥出任聯軍統帥的李奇威將軍,甚至說過要用三十八枚原子彈的話。但真正想到要動用原子彈的卻是麥帥。

         據解密文件和麥帥死後(一九六四年四月五日去世)公布的訪問資料顯示,麥帥在一九五○年十二月九日和十二月二十四日分別提出要求三十四枚原子彈,其中四枚炸入侵軍隊,另四枚炸空軍基地,他說,原子彈投出後,再從台灣調派五十萬中華民國軍隊先駐防鴨綠江畔,然後再從日本海部署至黃海。

         好在三十四枚原子彈和五十萬國軍出兵韓戰的構想都只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戴立克引述十七世紀瑞典政治家歐森斯蒂那的話說:「這個世界為什麼被那麼少的智慧所治理?」少智慧加上無理性,才是人類的悲劇。

     

  • 2010-11-17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

  •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