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歐洲人的選舉竟變成台灣媒體競相報導的事件,這在以前很難想像。5月6日,歐元區兩場世人關注的選舉,一個是社會黨候選人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以過半的得票率擊敗現任總統沙克吉(Nicola Sarkozy);另一個是長期在希臘執政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PASOK)與新民主黨(New Democracy),在這次國會大選中僅分別拿13%與20%的投票率,遠低於前次大選合計約八成。簡單的說,左派大獲全勝,看來歐洲人對福利制度根深蒂固的偏好,蓋過了對慘酷現實的體認。
什麼是福利制度?相對於資本主義,福利國家會分享資本主義的果實,構建一個有福利保障的社會,算是介於資本、共產之間的路線。理想上,有福利保障可讓人更無後顧之憂,可是這制度的最大缺陷,恐怕還是回到人性,也就是所謂的「福利病」。怎說呢?人一旦享慣了福利,就會喪失為五斗米打拚的動機,長此以往,衍生的問題就是社會在失業保障的負擔愈形嚴重,同時面臨生產力日益低落,進而導致稅收減少、財政弱化,步入更深的惡性循環。
那德國呢?梅克爾在5月6日某一地方選舉中面臨挫敗,但相對於歐元區諸多財政不堪的國家,德國的競爭力有目共睹。約莫10年前,德國民眾也曾不滿意社會民主黨領袖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提出降低工資、延長退休年限等政策,還以選票表達反對立場,當這些政策付諸實施後,德國社會選擇力行與遵守,這應是日耳曼文化的務實才有的吧!
也難怪,不少評論家多表示沙克吉之所以不受歡迎,除了收受行賄的傳聞外,主要是他說出了一些法國人不願承認的事實,不像前幾任總統,總是在營造法國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這凸顯民主國家的投票制不見得對國家的長期發展有利,可是,這沒辦法,除非等哪天法國人的「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不再琅琅上口,國家競爭力才有落底回升的可能。
至於南歐諸國-包括歐豬國家,相較法國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法國的個人享受主義,到了義大利或希臘,還加了更多浪漫、享樂,或是吉普賽人式的普世元素,加上古蹟多、觀光業蓬勃,製造業卻沒有合適的勞動力支撐,久而久之,國民福利與財政狀況漸行漸遠,以致今日危機之釀成。左派訴求的「反緊縮」不過是個藉口罷了,是個不願意自我節制的立場表達。這點德國人不是不知道,遲早,歐豬們都得拿出緊縮的誠意來。
歐債危機看來在劫難逃,沒本錢擴張,卻在上任後才發現該緊縮的必要性,令人匪夷所思。不過,歐豬的窘境成為其他國家最佳教材,為了別重蹈覆轍,全球一定會刮起一陣緊縮風潮,只是需時幾年呢?扭轉一個既成的趨勢談何容易,那得看大家的誠意了。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