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場上得分的方式很多種,從最穩當的灌籃(N B A還是偶有灌籃不進的畫面)、帶球上籃、中距離跳投,到遠距離的三分球,各有各的巧妙,也適合不同身材條件的球員。
風靡全台的NBA季後賽熱鬧開打,雖然台灣之光林書豪因膝傷缺陣,讓兩岸三地期盼華人揚威球場的球迷們頗為失落,但是權證醫生仍和許多喜愛NBA的球迷一樣守在電視機前,欣賞著球場上球員為了總冠軍而賣力的演出,和兩隊教練爾虞我詐的鬥智鬥力。不過,權證醫生看的,可不只是詹姆斯大帝的飛身灌籃,或是小飛俠布萊恩的拉桿上籃喔!因為籃球場上一幕幕的精采好球,和分秒必爭的戰術執行,其實跟權證操作哲學有異取同工之妙,讓權證醫生從中看出不少門道。讀者或許覺得納悶,窩在沙發、舒舒服服的看一場NBA球賽,跟權證操作哪有啥關係?就讓權證醫生在本週的專欄跟各位讀者分享吧!
投籃距離=權證實質槓桿
籃球場上得分的方式很多種,從最穩當的灌籃(N B A還是偶有灌籃不進的畫面)、帶球上籃、中距離跳投,到遠距離的三分球,各有各的巧妙,也適合不同身材條件的球員。但是不變的是,投籃點離籃框愈遠,進球的機率愈低。小資金的權證投資者,就像籃球場上的控球後衛或得分後衛,不適合在衝撞激烈的籃下禁區討生活,所以必須善用中長距離跳投。就像資金規模不大的投資朋友一樣,只要運用小金額就能買進權證並且提高槓桿。如果實質槓桿是5 , 就代表當股價漲/跌1%時,權證也會漲跌5%。因此選擇實質槓桿低的權證,就比較像是中距離跳投或切入上籃,雖然只能得2分,但命中率可以大幅提升。若你選擇實質槓桿高的權證,就像是投3分球,投進了可以得3分,但是失手或是麵包(籃外空心)的機率也很高,也就是股價走勢不如預期時,權證損失占你投入金額的百分比也會愈大。不管要如何得分,選擇自己有利的角度與時機出手,才能進一部提高命中率,如同選擇合適自己槓桿倍數的權證,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比賽時間=時間價值
因為N B A職籃比賽有4 8分鐘的時間限制,假設紐約尼克隊在「中」場落後對手10分,跟在「終」場前1分鐘落後10分,哪個情況下尼克隊反敗為勝的機會大呢?如果我們把贏得球賽想像成權證能否進到價內,若股價還要漲10%才會到達履約價格,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經過,如果股價不動,是不是進到價內的機會就愈來愈低了呢?因此選權證要注意到期天數及價外程度,例如選到剩餘天數不到5天,但是卻是價外20%的權證,那就像比賽結束前1分鐘還落後10分,投入一顆球才兩到三分,即使是顛峰時期的麥可∙喬登再現球場,扭轉乾坤的機率依然趨近於零。這種價外且距到期日很近的權證,跌剩零的機率極高。
習慣的得分位置=熟悉的股票或進場訊號
每個NB A球員都有自己得分最有把握的位置,例如:底線、45度角、罰球線附近或是三分線弧頂,教練的場上戰術設計,就是要幫場上的球員,在最有把握的位置找到防守上的空檔,讓球員能夠提高進球的機率。在投資場上,這些最有把握的位置就像是自己過去操作很熟悉的股票(如:高價股或權值股),出現自己鎖定已久的技術線型(如:均線集結或均線多頭排列),或是籌碼出現主力買進現象(如:三大法人同步買超),此時投資者就要把握這個得來不易的時機,勇於進場,善用工具出手(跳投、切入上籃或3分球)。提醒投資朋友,一定要在對的時機用對工具(善用價平、價外、深價外權證),不然就像是明明罰球線附近出現大空檔可以跳投,你卻偏偏要運球到3分線外投射,導致該得的分數未得,那想在球場上生存絕對很困難。
防守=懂得停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