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經濟成長率走低、失業率難降、出口成長率大幅下滑,但因進口縮減更多,貿易出超卻持續上升,可能再度引起外國的不滿。另一方面,國內資金充斥,中央銀行為吸收過剩資金而發行之存單(NCD)已逾6.9兆元,直逼今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五成,凸顯銀行媒介資金的功能不彰。這些經濟失衡的現象其實密切相連,而且影響經濟的多個層面,我們若不認清問題的關聯和根本的病因,頭痛醫頭的結果將會治絲益棼。
從國家整體來看,產品的來源不是自己生產,就是來自進口,而產品的去處不是國內自己用,就是出口,因此產品的來源和去處要相等,即表示國內總生產或總所得(Y)加上進口(M),必須等於國內的消費(C)、投資(I)和政府支出(G)加上出口(X)。
這即是經濟學上的所謂國民所得恆等式:Y=C+I+G+X-M。很多問題的關聯都由此出發,也必須在這恆等式的限制下解決。
我國目前的情況和1980年代很類似。將國民所得恆等式移項一下,即可得到貿易出超(X-M)恆等於國民所得未用於國內支出的金額(Y-C-I-G)。我國現在和1980年代的情況都是因為人民看不到產業發展的方向而使投資偏低,以致出超偏高。而出超得到的外匯向央行換取新台幣的結果,就造成外匯準備、國內游資,以及銀行超額準備增加的現象,並衍生出泡沫經濟等其他問題。在貿易出超之外,國際投資和資金移動也會影響國內資金供需,而使問題更複雜。
針對當前問題甚多的主張之一,是新台幣升值以降低出超。但依前述恆等式,出超要減少,常是指所得減少或國內支出增加。而新台幣升值直接降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出口和投資都幾乎必然減少,以致升值即使能降低出超,其代價常是我國現在難以承受的就業與經濟成長率的下降。更何況,在投資方向和機會不足下,升值可能使投資下降極多,即使所得下降,我國的出超仍可能上升,而未能解決出超和資金過多的問題。以近年經濟表現而言,我國出口和成長率下降,常使投資下降而出超增加,經濟更加失衡。所以,必須再考慮其他政策方法。
1980年代,我國曾有增加政府支出以降低出超的構想。但目前政府負債已近上限,許多政府投資也不具效率,因此這方法已難採行。增加民間消費雖是政府常說的對策,但我國民間消費占GDP比率已不低,人口也將快速老化而不宜任意增加消費而降低儲蓄。事實上,政府除了口號也沒有多少提高民間消費的具體可行方法。
有金融界人士希望央行吸收更多過剩資金,以提高利率和銀行獲利能力,但這將使放款及民間投資減少,外資流入增加,並使未來問題更惡化。金融界也主張擴大對外投資,這是可能方法之一,但對外投資若是產業和就業的外移,也可能使未來經濟成長和就業的問題更嚴重。金融上還有一種對策就是讓物價上漲,部分專家曾建議日本政府以此應對經濟難題,但依我國政治、經濟情勢,目前難以採行。
由於上述對策都有其限制或後遺症,政府還是應該從根本解決問題,亦即以提高國內投資為主要對策。但不可諱言,現有政策存有不少缺失,例如吸引資金回台或來台購買股票及不動產,都只是增加國內資金而非增加投資;招請外商和陸資來台投資,若是排擠了國內原有投資,也是增加資金而非國內總投資;擴大現有出口產品的投資和生產,雖可提高所得和就業,卻也會增加未來的出超。這說明了,當前經濟失衡情勢複雜難解,即使增加投資是正確方向,也仍有許多相關影響要仔細評估,並須做出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