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0010536827  

 

俄羅斯是歐洲最體弱多病的國家。現在,該國人民雖比當初在共產統治下自由得多,平均壽命卻也跟著縮短。

【前言】
本書作者皮爾斯親身走訪六十餘國,以高明的立論、不受主流束縛的觀點,誠摯坦率地正視了這個讓我們始終感到不安的人口危機。同時,深具開創性地剖析了各國人口消長背後的意義與隱憂,並且探究未來我們將朝什麼方向而去。

俄羅斯輪盤


俄羅斯是歐洲最體弱多病的國家。現在,該國人民雖比當初在共產統治下自由得多,平均壽命卻也跟著縮短。男性尤其如此。高死亡率加上低出生率,導致這個全球第七大國的人口每年減少五十萬以上。二○○六年,總理普丁(Vladimir Putin)在對俄國聯邦議會發表國會演說時,將俄國的人口危機稱為「我們國家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俄國的人口動亂現象已持續了好幾個世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九一七年的革命,加上次年的一場流行性感冒,導致該國的人口在一九二三年比一九一四年少了六百萬。後來的飢荒與史達林在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間推行的農業集體化,又造成了至少一千萬人死亡——這項後果極為悲慘,在一九三七年的人口普查中揭露此一事實的統計學家因此遭到史達林處死。

除了白俄羅斯之外,俄羅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在打敗納粹德國的過程裡,蘇聯喪失了至少兩千萬名士兵,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俄羅斯人。等到終於有人有機會數算存活下來的國民,才發現中年男女的比例竟然是六十比一百。往後幾年,人口逐漸復甦成長。一時之間,男性的比例也逐漸回升。不過,從一九八○年代末期以來,男性死亡率又再次上揚,以致男性在全國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再度無量下跌。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70387-2767745  

在上周眾多的財經新聞中,一則多數金融界不大關注的訊息,卻在國際的政論媒體上引發一陣漣漪。受矚目的理由,主要是在一篇由英國著名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表的2012年「全球軍事平衡」年度報告中,揭露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軍備預算,特別是亞洲和中東,出現強勁的增長,而且亞洲的軍費預算更首度超越歐洲,其中又以中國貢獻了增長的絕大部分。對此,正在舉辦中國人大的發言人李肇星連忙表示,中國未來仍走和平發展的路,國防費用只會「合理適度增長」,外界不必過度疑慮。但這般說詞,西方會採信嗎?

根據李肇星的說法,自2008年海嘯以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和財政支出每年平均分別增長14.5%和20.3%,同期國防支出每年平均只增長13%,所以近年來軍費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重不增反減,以去年為例,中國軍費占GDP僅1.28%,遠不及美國的4.91%。可是,數據會說話,即使數據可能被官方偷偷打了些折扣,我相信對中國而言,搞不好早在美軍艦隊當年因台海危機(1996年),而進駐太平洋之時,就已經擬好軍備現代化的藍圖及配套的預算。反正只要沒開戰,今日中國的軍力究竟有多少科技上的領先性,無人能知,當然也無人會採信官方的片面之詞,總之,西方世界很難將中國的崛起與和平畫上等號就是。

那美國呢?猶記得十年前的911,當時恐怖主義份子的挑釁,給了美國出兵中東的正當性,間接也模糊了美國其實在dot.com之後,製造業的競爭力就開始走弱的事實。其實,二次大戰後,美國每十年就大打一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的軍隊,有此經驗,這當然與國力有密切的關係。當然,打仗對需求或許有些刺激效果,然而這些年來的戰事無解及膠著,去年的茉莉花革命後,美國的國際地位更是搖搖欲墜,針對這部分,美國內部雖有不少評論家,把矛頭指向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懷柔政策,但平心而論,隨著次貸後經濟更加放緩,恐怕才是美國對外政策不得不改弦易轍的主因。

這樣的美國政策在中東人的眼裡,恐怕就算美國想要抽身,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關鍵在於豐厚的油田資源,美國需要,大家都愛。目前波斯灣石油合計的總出口量,即占全球出口的六成,其中第二大供油者伊朗,更樂於把濃縮鈾的發展和石油利益混為一談,上下其手,弄得西方國家不得不祭出制裁。不過,這次制裁,猜想應該也如往年一樣沒輒,更遑論西方國家還在狂灑美元自救中。所以,今後波斯灣的情勢應會愈發詭譎,油價易漲難跌的局面持續。

總的來說,我以為談論各國軍備支出的增減,從根本來看,形同探討各國經濟勢力的消長。同理,近年新興國家在崛起後,開始在國際機構中爭取發言席位的動作,今後也會和任何軍事、政治上的衝突相仿,在意義上都得跟隨著國力的變化,而在權力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只是這調整的進程將會十分緩慢,躁進不得。所以,姑且相信中國比較期望在經濟上和平崛起,而不是以武力服人吧!因為經濟上代表的國力,遲早都有買斷一切的可能,就看你要不要而已。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2012/03/19 經濟日報】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70266-2767719  

美國醫療保健大廠嬌生公司(J&J)4月26日就要迎接新執行長戈斯基(Alex Gorsky),不過戈斯基和交棒給他的魏登(William Weldon),都是從嬌生的藥品業務員起家。部分分析師因此認為,戈斯基和魏登的做風並不會有太大差異,嬌生可能不會因為更換舵手而有太大變化。

Miller Tabak公司基金經理人方特萊德說,戈斯基長久浸淫在嬌生的文化中,上台後「如果出現什麼重大改變,我會非常意外。」戈斯基就算計劃推出什麼改革,也得夠大,還得用夠多時間,才能推得動這麼大一艘戰艦。

不過,業務員這份工作,其實眾所皆知非常磨人,需要極大耐力、魅力和精力,才能成功。近年來許多製藥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都是循著這種過程,一步步登上事業顛峰。

口才超好 學習力強

現年52歲的戈斯基,徹頭徹尾就是個標準業務員。他口才辨給,做事積極但不至於令人討厭。認識戈斯基的人,都相當佩服他能從一堆資料中診斷出問題所在,願意親赴最前線、鼓勵學有專精的員工解決問題、讓員工負起責任,這些能耐也讓人津津樂道。

曾是戈斯基長官的諾頓說,戈斯基和人拉關係的能力令人讚嘆,到現在他依舊和15年前在一場產品發表會上結識的業務員魚雁往返。

戈斯基的學習力也非常強,這點或許就是讓他在嬌生一路平步青雲的一大優勢,畢竟嬌生銷售的產品範圍實在太廣,從嬰兒洗髮精、OK繃、漱口水到抗精神病藥,包羅萬象。

但密西根大學商業學教授戈登指出,超級業務員或許不是嬌生此刻最需要的人才,「那種文化充其量就是魏登文化加長版:要讓分析師看到我們的業績,結束。如果那代表我們得削減會影響品質的成本,我們還是得為業績咬牙幹下去。」

反觀和戈斯基搶奪執行長大位的對手麥考伊(Sheri McCoy),則是從嬌生研發部門的科學家做起。

戈斯基和其他許多大企業的明日之星一樣,1988年進入公司至今,在多個部門歷練過。這位西點軍校畢業生、華頓(Wharton)MBA曾於2004年離開嬌生,到諾華(Norvatis)擔任北美藥品部門主管。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970384-2767730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澳洲的房市絲毫無損,依然穩步擴張,如今卻顯露盛極而衰態勢。

僅管澳洲盛產天然資源,經濟卻正在放緩。除了企業獲利下滑、失業率持續惡化,去年第四季隨著商品行情下挫,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成長率也令人失望。

房地產市場也同樣遭受國內經濟走疲所影響。據房市產業協會(HIA)統計,澳洲1月新屋銷售遽減7.3%,跌到11年來最低水準。

同時,全國的新屋貸款率都出現縮減,大部分地區主要城市的房價也紛紛下滑。

標準普爾公司(S&P)指出,目前澳洲家庭的債務與所得比約為150%,比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前還高,而且由於全球市場的融資成本攀升,澳洲主要銀行不得不提高抵押貸款利率。

面對經濟趨緩和較高的償債利率,民眾當然寧願優先支付債務甚於借錢來買房子。央行降息雖有助於緩和民眾的壓力,但去年底降息的舉動並未提振多少信心。

民眾的經濟負擔能力已經成為問題。以市值計為澳洲最大銀行的澳洲聯邦銀行(CBA)表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來,逾期90天以上未繳納的貸款占1.03%。

根據Lombard Street研究公司,澳洲的房價約為中等家庭所得的6.7倍,此等水準是美國的兩倍以上。而任何對經濟的衝擊,例如中國成長降溫造成商品行情走跌,都會加劇借貸者的壓力。

2008年房市看似可能陷入危機時,澳洲政府倚靠對首購族的補貼來刺激需求。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0010534297_bi_01  

0010534297_bi_02  

STUDY THE ECONOMIC
  掌握全球經濟脈動,股市的漲跌關鍵就在經濟學裡

  從經濟學開始判斷趨勢
  當投資人忙著研究股市技術分析時,卻忘記了總體經濟學才是股市分析的基石。

  精準掌握住景氣動向

  提出全球重要經濟指標的項目,藉由分析全球經濟狀況和國際消息面情報,做出對整體景氣升貶的參考依據。

  正確決定買賣點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