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周起推出「韓國崛起、台灣突圍」系列報導,特別從台韓兩國的國家競爭力、政府經濟發展策略,以及金融、科技、傳統產業等各面向剖析彼此的競合關係,希望在韓國於國際經貿舞台快速崛起之際,凸顯出台灣必須設法突圍的急迫性。此一系列報導點出台灣在國際經貿競爭舞台的地位與面臨的困難,韓國也有許多值得借鏡與學習之處,但無須因此否定台灣在經貿上的表現及優勢,關鍵是我們要如何突圍。
為此,我們也提供一些國家競爭力、總體經濟及產業發展指標,從不同角度,讓讀者可以更完整及全面性地瞭解台韓兩國在經濟發展上的異同,而這些差異,有些可以比較,有些卻是彼此學不來的。
就以2005年為基期,統計至2011年的變化,這段期間,兩國橫跨了景氣泡沫、金融風暴時期,也歷經政權轉換。在這六年中,就產業及出口指標來看,台灣出口及工業生產年平均成長率約7.62%及5.23%,韓國增幅卻分別達到11.88%及6.83%,這些差異正呼應了本報系列報導呈現的景象。但以總體指標來看,這六年間,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約4.11%,高過韓國的3.76%;至於物價上漲率,台灣為1.23%,韓國則高達3.2%,亦即六年來台灣物價漲了7.6%,韓國則為20.8%。在匯率上,2011年底相較2006年底,新台幣對美元升值7.6%,韓元卻貶了19.3%。
另一指標是人均GDP,依名目價格,2010年台灣為18,588美元,雖與韓國的20,757美元有約2,000美元的差距,但國際貨幣基金(IMF)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台灣的人均GDP是35,227美元,遠高於韓國的29,836美元。但在失業率上,台灣仍約4.2%左右,還無法降到2006年的3.9%,而韓國已回到3.5%;不過,韓國相對較低的失業率,主要是非典型就業的僱用,如外包、派遣、臨時性勞工等,常占總就業人口的四成以上。
再看國家競爭力,台灣在廣受重視的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全球評比中,已晉升至第六名,韓國卻還在20名外,相較於港、星、台都在前十之列,韓國遠落四小龍之末;觀察韓國的細項指標排名,除了創新之外,其餘多項表現均相對落後。
由此可以看出,從系列報導的個別企業表現,到產業、到整體經濟、到整體國家競爭力,韓國的表現落差十分明顯,所有的光環與資源多集中在少數的個別企業上,但這些企業的成就卻無法完全支撐整體經濟成長,更無法反映於國家競爭力上,甚至在不景氣時期,必須犧牲穩定的匯率與物價以提升出口及產業競爭力。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成功造就了三星王國,但這樣的發展條件,卻是不利於中小企業,成果分配也不利於中下階層。
這樣的發展模式與方向,恐怕是台灣學不來的,也不必學。我們認為,韓國最值得台灣借鏡之處,是執行政策的決心與效率,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產業改造(Big Deal)、到主力產業技術扎根、到最近的綠色新政與自由貿易協定(FTA)策略,世人可以看到其政策規劃、預算分配與執行的一致性。在產業改造與技術扎根上,當台韓企業還在競爭DRAM及TFT-LCD時,韓國學研產早已持續布局NAND Flash、AMOLED等先進技術;當台灣還在爭論4G是否應提早布建時,韓國早已試營運完成;當台灣還在尋求FTA內部共識時,韓國早已編好預算及配套措施,以因應FTA的衝擊;當台灣還在討論油電價格應否回至機制調整時,韓國早已規範各部會編列預算,如不符綠色新政者,退回重擬。
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的,台灣產業雖已擬具2020發展策略,但若沒有決心,沒有關聯的政策、預算、落實方案等連串行動,又如何能夠突圍?突圍之道無他,決心與行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