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接任社長的佐佐木則夫,一直以提高東芝的公共基礎建設事業比重為目標;該事業主要包括電力相關業務,供水與鐵路系統業務。
佐佐木希望東芝降低對記憶體晶片強項業務的依賴。
佐佐木則夫說,即使去年3月日本強震與海嘯使日本等各界對核電廠的安全性產生重大疑慮,但他強化基礎建設業務的想法並未改變。那場天災使福島第一核電廠全毀,其中兩座核反應爐為東芝所供應。
東芝旗下擁有美國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為全球主要核電廠的供應商之一。但東芝認為更高效能的發電、供電與用電系統的需求未來成長可期,去年更以23億美元收購瑞士智慧電錶製造商蘭吉爾公司(Landis+Gyr)。
佐佐木則夫也看好中國與巴西等新興市場對核電的強勁需求。
在東芝服務逾40年的佐佐木則夫指出,核災發生後,民眾憂心核電是很自然的,但與其遠離核電,不如全盤討論如果沒有核電會面臨哪些風險。
佐佐木則夫說:「再生能源很重要,東芝也經營地熱、水力發電與太陽能業務。然而推廣再生能源常需政府大力補助,但多數先進國家目前卻面臨財政壓力,無力支付,例如德國正在削減太陽能發電補助。我認為天然氣將會是許多國家的主要能原來源,但不可能把核電排除在主要能源選項之外。天然氣價格容易波動,如果過度依賴天然氣,一旦供應中斷就會引發危機。」
佐佐木則夫表示,包括越南、土耳其、印度、巴西與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核電需求依舊強勁。他說:「西屋電氣已在中國興建四座加強安全功能的AP1000核反應爐,預期2020年會增至20座,2030年達到70座。」他指出,如果這些新興國家都採用石油與天然氣發電,價格就會飆升。從能源安全觀點而言,核能是必要的。
另外,關於外界質疑東芝為何還保留獲利能力很低的消費電子業務,佐佐木則夫表示:「東芝的事業組合大致可分三大領域,其一為電視、個人電腦與家電業務。這些業務不需龐大投資,卻可產生大筆營收,可說是高投資報酬。不過這些業務營業利潤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