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amie流行銷—向可口可樂、星巴克等20個一流品牌學App行銷》

當大眾媒體節節敗退,廣告投資效益低落,現代企業的行銷該何去何從?

2011年,蘋果在全球賣出了近1億支的iPhone。也就是說,光在這一年當中,全世界每75個人,就有一個人買了支iPhone。同年第四季,蘋果還賣出了1,540萬台iPad。這個數量,比同期全球桌上電腦的市場還大,也比PC市佔率第一的HP賣出的筆記型電腦還多。

這些智慧裝置上搭載的「Mobile Internet」,很快,將會「重新發明」這個世界。

你想,當初「Internet」還被我們拴在桌面上,它就已經能夠重新發明出版、零售、遊戲、電影、音樂、廣告、通路,甚至還有社交。現在,這隻猛獸脫了韁、長了腳,可以跟著人們到處跑,請問這個世界,還有什麼事情能夠不被它重新打造?

所以,「行銷」當然也沒辦法倖免。

這裡所謂的行銷,不是那種「在家賺錢」、「網站衝人氣」的不入流伎倆,更不是什麼「粉絲加油讚」的選舉口號。這裡的行銷,是紮紮實實從產品、定位、價格到客戶,不斷的去改良商業模式的「市場學循環」。

也就是說,既然Mobile Internet將會重新發明行銷,那你,就必須要「重新學會」行銷。而這本書,就是為了這麼一個念頭而寫的。

本書特地請到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在每章的結尾,用媒體人的角度去提出她的心得和觀點,千萬別錯過這些她與Jamie間的精采對話。

《內容摘錄》

開心農場改變了台灣市場

Facebook 雖然早在2004年就在北美校園推出,但是真正在台灣大規模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其實一直到五年後,也就是2009年的夏天。在那之前,Facebook 早在2008年6月就推出繁體中文版本,也在全球其他地區橫掃,累積了超過2億的活躍使用者。但無論如何,它就是吸引不了台灣消費者的廣泛使用。

分析其原因,其實是因為Facebook原先主打的效用是和同學、朋友保持聯絡,以及上傳、分享照片。但是在台灣,要保持聯絡,早有PTT 和MSN Messenger 兩個普及率很高的工具。要分享照片,更是有無名小站、痞客邦等多個服務可以選用,幾乎呈現飽和的狀態。所以即使是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又提供繁體中文版本,但Facebook原來的價值提案,對於台灣的消費者來說,就是不足以吸引他們琵琶別抱。這一點,在2009 年有了重大的改變。

在2008 年,Adobe公司經營的Flash播放器有了大幅度的進步,他們在這個原本被拿來播放網路動畫、YouTube影片和製作動態網站的工具軟體上添加了許多開發線上遊戲必要的功能──像是動態檔案下載等等,讓許多遊戲開發商開始在上面製作輕量的「休閒遊戲」(Casual Games)。而其中又有不少開發商把這些休閒遊戲搬到Facebook 平台上,成為了所謂的「社交遊戲」(Social Games)。

這些社交遊戲特別重視使用者間的互動,因為遊戲開發商發現,當人們在Facebook上與朋友們一起遊戲,什麼東西都變得特別好玩。沒錯,還記得嗎?跟三五好友在一起,即使只是在泡沫紅茶店聊天、打牌,也很好玩。而社交遊戲說穿了,就是同一個概念。接著,就有開發商製作出了符合華人消費者胃口的「開心農場」。

短短兩個月之間,「偷菜」成了台灣人的全民運動,打開電視,盡是這些城市農夫們所創造的趣聞──老公老婆因為偷菜要離婚,同事因為偷菜而反目。當然這只是少數極端的例子,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偷菜,讓他們認識了Facebook,開始使用這個服務,而最後也把實名制和真實人際這兩個重要的運動,帶到了台灣。

搭著SmartPhone,網路滲透到每分每秒

2007年出現的iPhone,主打的正是「把整個網路帶在手機上」(The Internet on Your Phone)。它搭載了強大的Safari 瀏覽器,不僅可以完整的呈現大多數網頁的內容,兩隻手指輕輕一抓,更可以輕鬆的放大縮小。接著2008年推出的第二代iPhone 3G更是支援飛速的3 . 5G傳輸,從此彷彿整個網路真的就在你指尖,從此出門再也不必先把資料查好,因為任何網頁上的資訊,你隨時都可以在手機上打開。緊接著在2008 年底,Google也和HTC合作,推出全球第一款Android 智慧手機。除了和iPhone一樣強大的瀏覽和上網功能,相對於iPhone的封閉,Google 的Android作業系統刻意選擇了開放的路線。

賣App跟賣Apple一樣多

iPhone 和Android 所帶來的轉變,並不僅僅是把整個Web世界都帶到了人們的口袋而已。這兩個平台的興起,還帶來了另一個全新的宇宙─所謂的「App 生態圈」。

這兩種智慧手機可以說都是當代科技的結晶,除了觸碰式大螢幕、飛速的處理器之外,它們往往還搭載了其它非常先進的電子裝置,舉凡GPS全球定位系統、前後相機、震動馬達、陀螺儀、人體感知系統,到最新的聲音辨識裝置,通通被塞進了這些迷你電腦裡面。

由於這些工具太新,制定網路標準的W3C組織根本來不及把它們納入HTML規格裡面,這迫使兩個平台必須要自己設計應用程式介面( 俗稱API 或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好讓其上的應用程序(Applications) 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硬體功能,來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服務。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iPhone 上市一年後,受到Facebook 平台成功的啟發,蘋果決定把這些API 開放給第三方開發商使用,讓他們也來為iPhone 製作Killer Apps( 殺手應用)。又為了讓這些應用能夠更方便的交到使用者的手上,蘋果更進一步推出了App Store應用商店。基於同樣的道理,2008 年中問世的Android,也搭載了Android Market 應用市集。

而殊不知當年這兩個陣營看似自然衍生的策略選擇,卻讓這個世界從此大幅改觀。



同場加映:為什麼Dropbox大成功,Syncplicity卻沒有

對於所有網路人來說,這是一個千古謎團。同樣是「雲端儲存」服務,同樣都是下載一個小軟體,就可以自動幫你備份電腦裡的資料夾,同樣都是幫使用者解決惱人的檔案管理問題,同樣都在2006 年推出,為什麼Dropbox這麼成功,Syncplicity卻乏人問津。

要是請你一個工程師評測一下兩個產品, 他絕對會跟你說Syncplicity 比較強,因為它的功能、選項,都比Dropbox 多太多了。而換作去問一個行銷人員,他也會跟你說Syncplicity 比較有潛力,因為同樣是邀請一個朋友加入,Dropbox 只送250MB的儲存空間,但是Syncplicity 卻送高達1GB,所以一定比較多使用者會願意幫Syncplicity宣傳。

但事實不然,這場比賽的結果和大家想的完全相反,Dropbox 不但在推出的兩年內就狂掃兩百萬用戶,更在2011底高調宣布突破了五千萬使用者大關。回頭看Syncplicity,不但沒獲得市場的大量採用,連網站也冷清的都快長蜘蛛絲了。

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大家一直不知道原因,直到前幾天,Syncplicity 的共同創辦人埃塞克‧ 后(Isaac Hall) 在問答網路Quora 上貼出了他的答案,這才解開了大家的疑問。他從頭講起,給了一個非常棒的回顧,而雙方一消一長的重點,在他的這兩段話:

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兩家公司的命運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全都來自於一個致命的關鍵:Dropbox 非常刻意的縮減他們的功能數量—他們就只提供使用者一個資料夾,但這個資料夾永遠會自動同步,不會有任何差錯,像是魔術一樣。相對的,Syncplicity 可以同步你電腦上的任何資料夾,直到你的雲端空間用完為止—不幸的是,居然有人把它拿來同步C:\Windows\。我們提供了太多的功能,結果反而讓我們的使用者迷失了。這讓我們忙著客服、忙著除蟲,而沒辦法全神貫注在創新上面。

如果你要創業的話,你必須要做的是讓你的功能組合越小、越精準越好。把一個功能做到超級棒,然後你的使用者會求你給他們更多功能;他們會跟你說他們還有哪些問題,然後你再決定要不要幫他們修理。我的哲學是,如果這樣的東西可以讓80%的使用者用,那就值得做。在你拿到更多的資源之前,你必須要專注在你的核心上面。沒錯,Dropbox 打敗了對手Syncplicity,靠得不是功能多,而是功能少;靠得不是資源多,而是專注。這,就是「簡單」的威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