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年初以來政府不斷釋出油、電雙漲的消息,油品在日前已調漲,電價不久後也將調升。從歷史的經驗可以瞭解,油、電雙漲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社會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因此政府的穩定物價策略裡,必須特別加以重視。

     經濟現象除了受實體供需的影響之外,也經常受到人們情緒的影響。股市的交易如此,物價的走勢亦復如此。美國1930年的大蕭條、全球198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悲觀的預期心理正是關鍵所在。

     事實上,油、電支出占台灣家庭消費比率只有5%,即使把產業關聯效果考慮進來,占消費的比率也只有7%,對消費者物價的影響極為有限。只要沒有預期心理,其他消費項目不跟進,是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的。是以歷史上嚴重的通膨,皆是恐慌的預期心理所致,無一例外。

     台灣近半世紀最嚴重的通膨發生在1974年、1980年這兩個時期,剛好也就是在兩次石油危機的年代。那個年代台灣的物價呈兩位數的漲幅,恐慌讓消費者搶購衛生紙、沙拉油及白米,甚至一元的鎳幣大家也捨不得拿出來用。於是原本溫和的物價上漲,一變而成為劇烈的通膨。原本只有三成的產品調高售價,到最後因為預期心理使得所有商品皆跟進調漲價格,通膨問題遂難以善了。

     以1980年為例,由於中東情勢緊張,國際油價自1979年起走高。隨著兩伊戰爭爆發,油價屢創新高,受此影響,台灣油、電價在兩年之間多次調漲。非僅如此,政府也接連調升了兩次鐵路、公路客運費率。在執政高層體恤民情下,政府又提高稻穀收購價格、大幅調高軍公教待遇,公用事業費率的接連調漲,加以軍公教薪資的連年調升,讓預期心理一發不可收拾。於是百物齊漲,將1980年、1981年的通膨率推升至19%、16%。這個通膨率之可怕,是今天久處物價平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

     我們回顧一下當年政府因應高油價的政策時程。1979年6月宣布調高軍公教待遇13.8%,取消公車、鐵路及公路免費票,7月宣布調高電價29.5%,9月提高二期稻穀收購價格;1980年元旦油品調漲38%、電價調漲18%,同年6月核定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方案,10月再度宣布調高電價、調升台灣省鐵路、公路及客貨運費率;1981年初又一次調漲油、電價格,行政院同時也核定了鐵公路運價調整方案。

     從這個當年因應石油危機的時間表可以發現,由於決策當局體恤老百姓,在調高費率之餘,又經常調高軍公教薪資及稻穀收購價格。這雖是愛民的表現,但如此密集調高公用業費率及公務人員薪資,豈能不引來民眾的預期心理?於是這兩年台灣進入了物價與工資相互追漲的循環,1980年、1981年台灣兩位數的通膨率不僅高於美、歐,也比日本、香港、新加坡來得高。預期心理之可怕,於此可知。

     政府掌握的油、電、水、鐵路等公用事業費率雖占家庭消費支出不高,但是往往具有帶頭作用。謹慎的運用有助於消弭預期心理,但若是密集的調價,或是經常有意無意地釋出調價的消息,勢必升高消費者的恐慌,而使得通膨野火燎原,難以收拾。

     我們觀察台灣3月的物價環境,消費者物價(CPI)查價的四百多個項目裡,雖有150項較前一個月上漲,但也有174項呈現下跌,100項持平。雖然各類商品價格蠢蠢欲動,但在市場競爭下,情勢仍算穩定,而消費者物價的年增率也僅1.21%。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全球景氣低迷,近月國際農工原料行情疲軟,衡量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也開始下跌。在如此有利的環境下,只要因應得宜,即使如今油、電價格調高,估計也不致讓台灣的通膨率超過3%。

     但如前面所述,經濟現象的難測就在於人們的情緒經常會讓局面失控,而政府的政策安排必須評估這樣的集體心理。今年以來,政府就油、電調漲的處理,過於輕忽這樣的情緒,官員們不斷釋出政府準備調漲的訊息,在電視、報紙大幅報導下,非僅消費者開始恐慌,商家們也開始觀望是否跟進調漲,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如果在此刻政府又複製1980年的政策安排,接著調高捷運、鐵路、客運、健保費率,那麼恐慌的預期心理會讓局面失控到什麼地步,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要提醒陳內閣,雖然自二次石油危機以來,隨著自由貿易的競爭已大大紓解了通膨的壓力,但過去曾有人形容通膨如同神話中的九頭蛇,每砍掉一個頭立時又長出兩個,其之難解,於此可知。面對台灣日漸升高的通膨預期心理,千萬務必小心因應,切莫重蹈昔日覆轍。

 

  • 2012-04-12 01:33
  • 工商時報
  • 【社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