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62年10月10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由蔣宋美齡女士主持電視大樓的揭幕禮。(本報資料照片).jpg 

日治時期一度禁止跳舞,不過,到了一九三○年,跳舞開始大流行,當時報紙寫著「跳舞時代來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出現,接著「望春風」、「月夜愁」等知名台語歌曲陸續推出,這些歌曲與跳舞風潮的興起,使得一九三○年代初期的台灣,充滿了歡樂氣氛。

     台灣人何時開始跳流行舞?根據作家陳柔縉的研究,「有一位在台北板橋林家工作的林樹枝,因在日本名古屋唸書時學會跳舞,一九二七年邀請他的舞蹈老師來台開班授課,但遭官方禁止。三年後,跳舞風氣開始流行起來。」

     日治時開放舞廳 掀起跳舞熱

     陳柔縉指出,當時永樂町(迪化街)的大布商高樹發見情勢可為,準備向警察申設舞廳,不過,當時開舞廳是個新興行業,尚無法令管理,於是高樹發的申請案被駁回。直到一九三一年冬天,日本官方才訂出辦法,規定帶酒氣的人不准進舞廳,要有兩層樓的場地,各地舞廳遂如雨後春筍冒出來,最後日本警方勒令全面關閉。

     不過,喜愛跳舞是人的天性,日本官方終究無法全面禁止,於是又有限度開放了兩家,一家位於大稻埕,名為「同聲俱樂部」,掛名負責人黃聯登是前北大校長嚴復的女婿,另一家由日本人經營,名為「雨衣會館」,位於西門町。

     「桃花泣血記」 帶動流行歌

     一九三○年代不僅是跳舞時代,各種台語流行歌曲也紛紛出爐。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一九三二年「桃花泣血記」首先打開流行歌曲市場,被喻為「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這種為電影製作的廣告歌曲,再灌錄唱片發行,是台語流行歌曲發展初期現象。

     莊永明指出,一九三三年起,「望春風」、「雨夜花」、「滿山春色」、「農村曲」、「四季紅」、「青春嶺」等歌曲幾乎成為台灣人的「心曲」。「當時正值台灣語文論戰炙熱,作詞家對台語文字的運用,喻為『台語新詩』並不為過,而當時作曲家所譜出的台灣味旋律也使人聽起來更『入味』。」

     二戰後,電視開始流行,日本於一九五三年開播電視節目,台灣到了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台視正式開播,打開了台灣傳播與娛樂生活新視界。其實台灣人對電視並不陌生。陳柔縉指出,「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有位台電工程師張仲智在經濟部大禮堂播放電視,當時現場有一千多人,畫面出現台電董事長楊家瑜清晰的笑容,全場爆出熱烈掌聲。這次的初體驗,讓大家明白看電視與看電影,有很大不同,電影必須在黑暗中播放,電視則不必。」

     隨著電視的興起,陳柔縉說,一九七○年代庶民最大娛樂盛事,就是看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了。當時「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順我者生、逆我者亡」,這幾句布袋戲經典台詞,至今仍是許多人小時候快樂的記憶。

     搶看雲州大儒俠 全台大跳電

     真正轟動武林的是,一九七○年三月二日起,黃俊雄的布袋戲搬上電視,史豔文與藏鏡人的正邪對抗,吸引全台戲迷,連演五百八十三集,最高收視率達九十七%。陳柔縉說,「當年還因為家家戶戶同時開機,電力不堪負荷發生大跳電,由此可見史豔文出現江湖的震撼力有多驚人。」

     從日治時代的跳舞、台語歌風潮,到光復之後台視的開播、史豔文出現江湖等事件,在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歌曲、舞蹈、戲劇帶給人們歡樂,透過電視台的轉播更發揮了無遠弗屆的力量,也成為台灣人民美好的共同回憶。

 

  • 2010-12-16
  • 中國時報
  • 【(採訪/謝錦芳、何榮幸、高有智,整理/謝錦芳)】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