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紐約時報4月28日為何要拿蘋果每年合法節稅數十億美元的訊息來大做文章(註:蘋果30日開低走低大跌3.15%,跌幅大於Nasdaq的0.74%下跌)?今年以來蘋果股價/現金水位頻創新高、市值富可敵國,歐美政府卻被居高不下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這種情形還能持續多久?
顯然,這種情形是不可持續的。不過,現在不僅二十國集團(G20)無法就金融交易稅達成共識,就連美國國會也無力就高所得者是否可以繼續享有減稅措施達成協議,遑論要各國攜手研議減少對成熟科技產業的稅負優惠。其實,美國既然可以逼迫各國減少/停止向伊朗進口原油,自然也有辦法迫使美系跨國企業將資金匯回國內。關鍵點在於,美國國會議員能否以多數人利益為出發點排除遊說團體壓力。

理想狀態下,美國經濟要回到強勁成長狀態,財政、貨幣政策齊頭並進才是比較健康的。然而,當前已開發國家社會所得分配日益懸殊、越來越難以就經濟發展結構轉型等議題達成共識,各國央行成了維持經濟成長的唯一防線。
《美國政府預算上次出現盈餘是蘋果iPhone 3的那個年代!》
日本央行(BOJ)總裁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曾說,長期使用低利率政策會降低政府、金融產業的減債誘因。白川這番談話可說是一針見血:除了歐元區因德國的堅持(現在看來也岌岌可危)而積極減債外,日本、美國政治人物都被低利率政策給慣壞了!有了去年8月提高舉債上限(美國公債殖利率隨後因歐債危機惡化而受惠、創歷史新低)僵局卻沒受到市場懲罰的前例,美國兩大政黨(民主黨不想砍應得權益計畫、共和黨不願增稅)更沒有任何誘因認真減債。
美國政府預算連續42個月份呈現赤字不是官方機構花錢太兇(2009年第1季迄今政府消費支出僅有4個季度對GDP作出正面貢獻),社會安全、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持續攀高以及政府稅收(近3年高點出現在2011年4月)並未跟隨GDP(連續11個季度呈現正成長)走揚才是致命傷。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計畫在在7月1日過後繼續讓美國聯邦學生優惠貸款利率維持在3.4%(如果沒有恢復到6.8%的話美國納稅人每年將額外負擔60億美元),並且提議讓中產階級繼續享有減稅優惠。問題是,誰來買單?
歐洲不像美國擁有儲備貨幣地位的護身符,也因此沒有隨意發債、隨意印鈔的本錢。德國人了解,在成為政經強權的這條漫長道路上,歐洲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打好基礎、讓財政體質轉好。在歐洲情勢尚未真正好轉前、油價尚未飆漲失控前,美國將持續擁有溫和成長的條件。
當然,美國民眾如果無法以選票讓單一政黨取得國家經濟方向的主導權、任令兩大黨繼續在國會僵持下去而導致經濟跌落「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說屆時就連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也幫不上忙。美國財長Tim Geithner 3月15日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時指出,減稅優惠終止到期以及全面性的預算支出刪減(2013年1月1日啟動)將會使得美國GDP短少5%。英國金融時報形容這將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財政緊縮。
《拖延減赤時間的代價是...》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美國次級房貸弊病發作,到現在歹戲拖棚的歐債問題,這場金融危機迄今尚無結束跡象。多數評論者多把分析焦點放在金融監管與民選政府財政紀律等技術問題,德國社會學者史崔克(Wolfgang Streeck) 在去年的韋伯講座,則以歷史社會學的宏觀視野考察這波危機。

     史崔克認為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之間存在根本的緊張。民主體制的勞動階級會以選票要求政府保障其所認定之生活福祉,資本擁有者則追求自認應得之利潤,兩者經常衝突。工人會罷工、投票人數也多;資本家人數雖少,其利益因政策而受損時,卻會以「投資信心不足」進行「資本罷工」。十九世紀末到二次大戰前,民主國家困於照顧多數人福祉或滿足資本需求的矛盾,政治經常動盪不安。

     二戰後歐美民主國家大多認為,充分就業才能保持政治安定。戰後三十年的經濟榮景,壓低失業率並讓工人生活持續改善。七○年代經濟成長減緩,政府以寬鬆的銀根來維持充分就業,卻帶來通膨。工人要求薪資隨通膨調整,其效果是財富重分配:貸款者(通常是受薪階級)薪資跟著通膨調整,實質債務則因通膨而與時而減,放貸者(金融業)與資產擁有者的財富則因通膨而縮水。資本擁有者當然反撲,政治局勢隨之轉變。卡特任命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大幅調高利率來遏止通膨,接著雷根與柴契爾政府則對工會開戰,擊垮罷工並削弱工會。這場鬥爭雖然壓抑了通膨與實質工資的成長,但政府仍不敢過分開罪多數選民,其補救方式是以超支預算來進行挹注,結果導致政府赤字問題。

     日益增高的政府負債終究引起金融部門疑慮,由此而來的壓力使得柯林頓政府開始進行削減預算。如此緊勒褲帶豈不得罪廣大選民?柯林頓政府開了一個巧門:大幅放鬆金融監管。公部門刪減支出,由民間金融部門的「私營化凱因斯主義」(privatized Keynesianism)接手。於是富人既減稅又可從金融投資獲得鉅利,次級房貸則讓原本置產無望的中低收入者擁有自己的家…,世上真有如此皆大歡喜的好事?當然沒有!○八年金融與房市的泡沫破裂,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很熟悉:政府投入大筆納稅人的錢去救銀行,金融業胡作非為的債務由社會大眾來擔,政府之前刪減赤字的成果也付諸流水。

     接著,被救的金融業忘恩負義反咬救命之手,回頭質疑國債的信評問題,導致政府舉債成本大幅增加。政府若照金融業開的藥單,如希臘等國之撙節預算,則經濟成長受壓抑而陷惡性循環,更引發政治動盪。在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下,還有甚麼靈丹妙藥可解目前困局?史崔克沒有答案,我們也只能走著瞧。(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2012-05-04 01:51
  •  
  • 中國時報
  •  
  • 【李尚仁】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探投資週刊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即將在五月份掛牌上市,臉書已經在三月份提交IPO(首次公開上市)的申請。臉書原本預定要在五月初IPO,但市場傳出臉書正忙於併購,已同意耗資十億美元買下相片分享公司的Instagram,也計畫以五.五億美元向微軟購買數百項專利。因為忙於併購和購買專利,臉書IPO可能比預定的時間延後一到兩周,落在十八日上市可能性高。

不論臉書何時IPO,都將掀起華爾街市場的高度矚目,甚至對現有市場資金造成排擠效應。臉書是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其他社群網站不論是推特還是微博,在廣告效應或是會員人數的規模,都沒有辦法和臉書相比。隨著臉書的IPO時間點越來越近,幾乎所有華爾街科技基金或是券商,都希望建立臉書的持股部位,造成包括蘋果、英特爾、微軟和高通等重量級科技股股價從高點下跌。

臉書用戶第三季可達十億

臉書是全球第一家社群網站IPO的公司,如何評價臉書的IPO價值,成為臉書IPO前夕市場討論的焦點。根據美股未上市盤商SharesPost的資料顯示,在公開上市前的最後一筆交易中,臉書的股價漲到四四.一美元,預估市值上升到一○二八億美元。SharesPost在三月三十日完成共計十五萬股臉書股票交易,三月份也曾進行一次拍賣,當時臉書的交易股價為四○.五美元,相當於市值九四四億美元。就這些未上市盤商的交易市值估算,臉書的市值預估在九五○~一○三○億美元之間。

當然,這僅是當前市場交易行為形成的一個估算值,實際交易情況仍有些變化。就算絕大部分華爾街的券商或是科技基金經理人,都想要建立臉書的持股部位,這並不表示臉書掛牌後股價會出現狂飆的現象,還得要取決於臉書未來的成長力道有多高。根據外電顯示,臉書最有可能的掛牌價,大約會落在每股三○美元。

資本市值估千億美元

和臉書營運性質相類似的IPO前例就屬Google,Google當年以每股八五美元掛牌,IPO蜜月期間股價一口氣就漲到四七五美元,Google最高股價一度漲到七四七.二四美元,掛牌至今Google股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六○○美元以上;現在Google的資本市值約一九八七億美元。

籌碼面影響臉書行情

若臉書掛牌後也希望股價像Google那樣狂漲的話,至少就要展現強大的營收成長力道,這也是為何臉書上市前要加強併購有技術和有價值企業的原因。因為併購可以擴大市占率,可以在短期內達到讓營收大成長的目的,對臉書上市後的股價表現有正面助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班牙債信惡化讓歐債危機再次升高,美元國際匯價大幅反彈,新台幣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卻逆勢走強,其中反映的訊息值得探究。

     過去一周,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幅近1個百分點,創7個月來新高;人民幣兌美元升幅約0.5個百分點,再創匯改以來新高。但從總體經濟情勢來看,新台幣和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皆屬政策性引導,並非常態性升值。

     台灣經濟目前正面臨停滯膨脹的壓力。根據主計總處周一發布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GDP成長率僅0.36%,遠低於原預測1.19%;今年GDP成長率預測值亦從3.85%下修為3.38%。另一方面,因為油電價相繼調升導致物價上漲壓力驟升,CPI年增率預測值從1.46%上修至1.94%,增加0.48個百分點。中央銀行很明顯以抗通膨為優先目標,最近新台幣匯率升值顯然是受到央行政策引導,目的是藉此緩和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引發的輸入性通膨壓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因油電價雙漲引發的預期心理。

     但是,台灣經濟成長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第1季商品及勞務出口負成長達3.28%,央行勢須考慮新台幣升值對出口的可能衝擊,因此,新台幣繼續升值的空間相當有限;若物價壓力趨於緩和,不排除央行可能再以政策引導新台幣貶值。

     再看大陸經濟,今年第1季大陸GDP成長率僅8.1%,創近3年新低,經濟下行風險持續升高;3月CPI年增率為3.6%,物價壓力相對趨於緩和。大陸外人直接投資(FDI)已連續5個月負成長,國際熱錢流入大陸趨勢也已開始逆轉,再加上第1季出口成長僅有個位數,因此,人民幣升值壓力大減。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月中旬順勢宣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浮動區間由0.5%擴大到1%,彰顯人民幣匯率將走向雙向浮動的趨勢。

     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卻逆勢升值,顯然是出於中國人民銀行政策引導,主因是第4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5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此時人民幣適度升值可以對美國交代,降低美國國內促升人民幣的強大民意壓力。但大陸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上升,人民幣升值空間有限,多數外資機構預測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介於1%~2%,而且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將加大,匯兌風險也將升高。

     從中長期來看,工業國家尤其美國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聲浪不斷升高,促升人民幣的壓力將持續不斷,加上人民幣國際化腳步正逐漸加快,未來人民幣相當幅度的升值恐難避免。而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緊密,ECFA正加速推進兩岸自由貿易,影響所及,新台幣與人民幣匯價連動性也將日益升高,新台幣隨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趨勢,恐怕是台灣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

     事實上,在ECFA簽署後,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幅度甚至還大幅超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因而嚴重衝擊出口產業尤其是資通訊業。在總統大選前,央行政策引導新台幣貶值,全力穩住出口。但是,近年央行對新台幣匯價掌控能力已明顯削弱,隨著新台幣與人民幣匯價關聯性持續增強,央行匯率政策操作難度將愈來愈高,新台幣匯率波動幅度也必然加大,這也是政府及企業必須嚴肅面對的新課題。

  • 2012-05-04 01:51
  •  
  • 旺報
  •  
  • 【本報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法國選民而言,一個同時兼顧減赤以及促進經濟成長的政治訴求是難以抗拒的,這就是日前法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歐蘭德(F. Hollande)之所以在第一輪總統大選中取得28.6%的票數,超過現任總統沙克吉(N. Sarkozy)僅27.2%的主因。但撇開這些包著糖衣的選舉政見,歐蘭德的主張真的有助於解決歐債危機嗎?就理論上言,這的確是解決歐債危機最好的方式;但就現實來看,這卻可能是導致歐元區解體的毒藥。

     事實上,這次的法國大選凸顯兩個歐債危機的根本問題,亦即太過強調減赤以提振市場信心而忽視經濟成長,並無法獲得民眾的共鳴,而以德國馬首是瞻的處理模式,更讓民族意識高漲的民眾反感。因此,在第一輪投票中除歐蘭德一如各界預期般超越沙克吉外,政治光譜分列極左以及極右派的候選人梅朗雄(J. M?lenchon)以及勒班(M. Le Pen),各取得11.1%以及17.9%的可觀票數。反觀具有中間色彩候選人貝魯(F. Bayrou)的支持率,卻從2007年時的18.57%下滑至9.13%。選民結構偏向兩極顯示法國民眾對現況的不滿,也預示著無論5月6日第二輪的選舉結果如何,勢必都將改變目前的政策方向。根據最近各家民調公司的調查,均顯示歐蘭德勝選機率甚高。

     然而,歐蘭德的勝選恐將抹滅過去半年來歐債危機好不容易取得的進展。這些進展可分三個層面:一、透過簽訂財政紀律協議減低德國不願意擴大紓困的疑慮;二、在德國的默許下,歐洲央行(ECB)分別於去年12月20日以及今年2月28日兩度進行三年期無上限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有效地舒緩歐洲銀行間信貸擠壓問題;三、歐盟各國同意合併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以及歐洲穩定機制(ESM),並於今年3月30日的財長會議中同意擴大該兩機制的紓困上限,從5,000億歐元增至8,000億歐元。PIIGS國家債券殖利率乃因此明顯較去年第四季時回降,且衡量銀行資金緊俏程度的Euro Libor減OIS利差,也從去年12月1日的100.6個基點下滑至今年4月25日的39.47個基點。

     這些進展之所以如此順利,在於過去半年經濟規模夠大的德、法兩國合作無間。然而,最近歐蘭德的言論,卻讓各界擔心德、法兩國恐分道揚鑣。首先,歐蘭德曾表示,法國人決不允許由市場或是金融界的壓力來決定它的未來。這樣的說法雖可帶來短暫的激情,但卻與自由市場的原則背道而馳。其次,歐蘭德亦曾表示,如果他於第二輪大選中獲勝,他將會發函給其他歐盟領導人,表達希望修改3月時簽訂的財政紀律協議,加入促進成長的條款。他甚至威脅,如果各國不同意這樣的改變,他將會杯葛已經簽訂的財政紀律協議。此外,他還希望ECB不要太拘泥於通膨目標,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歐蘭德的政治訴求,勢將激化其與德國的矛盾。具體地說,歐蘭德雖然承諾會達成財政紀律的目標,但他同時強化訴求,主張以泛歐洲為主體支持歐元區經濟成長,其內涵有四要點:一、透過發行歐元債券的模式投入各國基礎建設、工業投資以及促進就業;二、增資歐洲發展銀行;三、徵收金融交易稅並將其用在經濟發展項目上;四、強化歐盟結構以及區域發展基金的使用效率。這些政策看似對目前缺乏成長的歐元區對症下藥,問題是財源從何而來?在各國都致力處理龐大債務時,這樣的計畫意味將由德國或ECB買單,勢難讓將在2013年尋求連任的梅克爾(A. Merkel)政府接受。此外,讓ECB從目前的通膨目標轉為刺激成長,這樣的訴求更是挑戰相當懼怕通貨膨脹的德國民眾的底線。

     誠然,同時考量成長、減赤以及結構改革是解決歐債危機最好的策略。然而,歐元區的根本問題在於缺乏一個政治同盟,以致始終無法提出一個政策方向滿足各方的需求。因此,次佳的策略就成為此時唯一的選項,亦即給予高負債國時間,在各種防火牆穩定運作下,同時進行嚴苛的節約措施,在痛苦的經濟衰退下進行各項結構改革,而不是受迫債務到期壓力疲於奔命。然而,從最近法國總統大選歐蘭德可能出線,到荷蘭內閣因為減赤計畫無共識而倒閣,在在威脅著目前防火牆的基礎。2010年初至2011年中,歐債危機之所以如野火燎原般蔓延開來,就在於歐盟高層太過輕忽市場力量,因此任由多頭馬車的各國政治體制步履蹣跚地處理歐債事務,從而造成市場緊張。儘管在ECB的LTRO下,各國銀行業穩定運作,短時間內歐債危機即便惡化但應該可以獲得控制。但目前歐盟各國政治的發展令人擔憂,過度民粹的政策訴求將不利歐元區的整合,甚至引導歐元區走向分裂一途。這次法國的選舉結果,將為大選即將陸續上場的歐洲國家帶來影響,進一步牽動歐洲的政治板塊,以及歐債的後續發展。

  • 2012-05-04 01:51
  •  
  • 工商時報
  •  
  • 【本報訊】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