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nchen@gmail.com

沒有人會否認林肯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但研究林肯的學者也注意到他的偉大特質之一,乃是他從不認為自己一定對,而總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公意的發展而調整自己,搖搖擺擺的去做出最好的決定。就以最重要的釋奴問題而論,林肯最先並不是釋奴論者,而是隨著形勢走,最後釋奴問題遂在任內解決。林肯的偉大,乃在於他有一顆平凡正直的心,願意和時代去「對話」,願意去改變自己。

     由林肯的願意與時代去「對話」,這時候我就想到西方在十八世紀民主形成初期即形成的「對話」(conversation)價值觀了。在亞當斯密和偉大啟蒙哲學家休姆那個時代,「對話」不只是「講話」(Talk)而已,「對話」是一種文明的交談方式,由這種交談來說服別人和改變自己。因此「對話」有個前提,那就是對話的人一定要具有某種自謙,願意去「聆聽」別人。十八世紀所形成的「對話」邏輯有許多基本要素:

     一、公眾人物的講話不容變成「自說自話」(soliloquy)。因此,「講行話唬人」(pedantry)、「長篇大論唬人」(tirade)、「講大話空話」(parade)、「講粗話髒話罵人」(diatribe)等都在禁絕之列。

     二、今天台灣都在談「淡定」,即是一種假酷的冷漠,其實「談話的淡定」(countenqnce)早在啟蒙時代英國人即已有了警覺,那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故作冷漠冷靜,甚至是一種麻木不仁。公眾人物的「淡定」一定為人所不齒。

     三、政治人物一定要針對問題講真話實話,任何利用講話來「矇混操縱」(manipulation)一定會被人們所拒絕,例如國民黨稍早前拚命的炒作「馬蘇會」,就明顯的是一種演假戲、真操縱。這種不誠實的「矇混操縱」,即便到了今天在外國政治上仍為人們所不齒。

     四、公眾人物產生了一種「以自我諷刺為主的開玩笑」(raillery)或「自貶的機智談話」(repartee),這是對話過程中極重要的新元素,他以優雅的貶抑自己,別人當然犯不著再臉紅脖子粗的爭論他是否愚蠢這個課題。林肯出生寒微,他的本性就喜歡自貶,他不是在扮可憐,而是天性使然,這也是他受人敬重的主因。一個領導人適當的自貶,總好過讓別人來貶。這也是「世事難料」這句硬拗的話,會成為台灣KUSO第一名的原因。台灣社會的政治要人都相信自己英明蓋世,永不會愚蠢犯錯,因此永不會自貶,只會硬拗,他們怎麼懂得 Raillery 和 Repartee 這種自貶的美德?事實上,愚蠢犯錯乃是人的本質,愈認為自己英明的人通常都會一犯就犯大錯,今天的台灣就處於這種情況中。

     五、自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以來,民主理論家們就知道「對話」的重要,只有透過前述的「對話」準則,民主政治終極理想的自我「說服」和相互「說服」(persuasion)始有可能,那才是民主的真義。民主其實並不只是數選票的遊戲,表決並不能解決民主與差異這個更根本的難題,民主不能淪為多數暴力。

     在今天的台灣,來談十八世紀啟蒙時代政治先賢們那種透過「對話」以達到「說服」這種民主的終極價值,多少都有點與時不合。今天的台灣雖然大家嘴巴上在說民主,但其實仍是最低階的形式民主。統治者在玩的仍是極為古老的帝王權謀政治,前陣子拚命在炒作「馬蘇會」,那是一種「矇混操縱」;他們對台灣各種問題,都以「談話的淡定」以對,並不願去面對問題,至於最近的「世事難料」風波,我們則看到麻木和硬拗仍是當權者的風格,他的水準只到這個程度而已。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先說服自己人,然後再設法去說服別人。當他們無法自我說服進而去說服別人,最後只好搞出最原始的「黨紀遊戲」。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搞古老的黨紀遊戲,真的會讓人寒毛直立,它使人看到了威權的幽靈已在台灣上空飄浮。民主應該是透過對話而改變自己與說服別人的過程,而不是以意志和黨紀來壓人,台灣的黨紀民主離開民主還差得遠呢。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2012-06-12 01:24
  •  
  • 中國時報
  •  
  • 【南方朔】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53807-2826662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11日表示,印度可能成為金磚四國中第1個喪失投資級評等的國家;印度盧比匯率與股市應聲滑落。另外,巴西央行同日公布的每周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已下修巴西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

標準普爾11日發布的聲明指出:「印度GDP成長減緩,經濟決策時面臨政治障礙,都是造成印度喪失投資級評等危機的一些因素。」

目前印度主權信用評等為BBB-,為投資級的最低等級。標普4月時才將印度的信評展望自「穩定」下調至「負向」。標普表示,標普的新報告進一步列出印度可能喪失投資級評等的細節。

標普發表聲明後,印度股市11日由紅翻黑,孟買Sensex指數收盤下跌0.3%至16,668點,結束連五天漲勢。盧比兌美元匯率亦由升轉貶,盤中貶值0.5%至55.75盧比兌1美元。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反應較為平靜,較前市收盤下跌1個基點至8.34%。

印度稍早公布今年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去年同期增加5.3%,為9年來最小增幅,也遠低於市場預期。

標普的報告指出:「印度自由化沒有進展,可能降低印度長期成長潛力,因此有損其主權信評。」

標普報告顯示,印度在金磚四國中的主權信評最低,而且是唯一展望為負向的國家。金磚四國包含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

另據巴西央行訪調100名分析師與經濟學家調查,專家對巴西今年GDP成長率的平均預測為2.53%,低於前估的2.72%,為連續第5次調降展望。同時預測明年的GDP成長率為4.3%,低於前估的4.5%。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53839-2826631  

在歐洲與美國市場面臨經濟復甦遲緩之際,包括雀巢(Nestle)、聯合利華(Unilever)和達能(Danone)等歐洲食品業巨擘仍屹立不搖,投資人也開始轉進這些食品股尋求避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師指出,這些食品巨頭有兩大優勢:對新興市場的曝險程度相對較高,以及他們用來當作原料的牛奶、小麥和糖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滑落。

目前看來,歐洲承受的經濟壓力看起來不太可能波及印尼這類新興市場,且當地許多消費者首度開始購買知名品牌的食品。

Bernstein公司分析師伍德說:「現在稱雀巢、聯合利華和達能是歐洲食品集團不太正確,他們的銷售只剩三成左右來自歐洲,營收重心都在新興市場。」

該公司推估,聯合利華今年將有55%的營收來自新興市場,對該區曝險程度最高,達能和雀巢各為51%和41%。

此外,商品價格下滑也令食品公司喘口氣。據Bernstein研究,今年商品價格將從去年的空前新高回跌7%。食品業者可利用省下的成本推出大包裝和買一送一等方案,藉此刺激銷售或提高利潤。

受惠於這些優勢,上述三家公司股價的表現相對強勁。今年來雀巢股價漲幅比大盤瑞士SMI指數高約1個百分點,達能股價漲幅也超越法國CAC 40指數約9個百分點。聯合利華今年表現落後倫敦富時100指數(FTSE 100),但去年比大盤多16個百分點。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廿七年前當兵,出任伙食班班長,麾下有三名燒菜煮飯的班兵,不消說,他們會被分發到伙食班,若非家中世代相傳以料理為生,要不即是技職體系出身的學徒。

還記得某個黃昏,與某位炊事兵蹲在火爐前閒扯,他不經意地訴說起自己的身世:小伙子來自屏東,爸爸是川菜館老闆,平日生意不惡,但他內心其實深深鄙視「廚師」這一行業,因為他看到父親在廚房揮汗如雨之時,總不時咒罵自己的命運,「只有最歹命的人,才來做這途」,情緒來時還三不五時地往拌炒的鍋裡啐上兩口;家中兄姐皆發奮苦讀,避免承接家中事業,唯獨他對書本毫無興趣,國中畢業即被迫當上老爸幫廚,一同走上那被詛咒的宿命。

那個畫面時時留在腦海,日後在台灣城鄉遇見不好吃的食店,總會記起那班兵的話語:一位時時悲嘆自己職業的廚師,怎麼有多餘的心力,對料理來精益求精?如果我們眼前的食物,對屋裡那廚師而言是個苦刑和懲罰,它又怎會流露出甜蜜和風情?

但在那個時代,餐館開成這樣是天經地義的——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不外「價格」和「豐盛」的數學函數關係,「美味」向來不是重點,掌中味道只要和世道標準差不多,而又有些社會關係、地緣和售價的相對優勢,一個廚子便可靠餐飲營生。

廿七年後的今天,雖不能說台灣社會已有天旋地轉的改變,但就餐飲江湖而言,世道顯已有了轉折。有次在高檔餐館「Danny & Company」吃晚餐,飯後和老闆鄧有癸(Danny是他的英文名字,又有「牛排教父」稱號)聊天,直至打烊,我們要求參觀廚房,這才發現,廚師們早已回家了,在廚房洗刷打掃的,是外包的專業清潔公司。廚房裡各種溫度的烤箱、冰櫃,量身打造的料理櫃檯與就手好用的抽屜、層板,明亮怡人;而且廚房裡還有廚師專用的盥洗室,甜點區另成一格。在這裡,廚師們在維持著複雜的口感的操作與控制之時,也彼此比賽著味道的技術;當然,廚師的所得和廚房的硬體、等著結帳的帳單一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早年的台灣,全民聚焦於出口製造,在工廠的規律作息裡,「飲食」扮演的角色是營養與飽足,大部分人習慣於一種窄小的味覺帶,這乃是因為工廠嚴格地控管著「意外」(從生產工序到生產外的生活),連帶著,食物味道也標準化了——從南到北,制式劃一的自助餐店菜盤組合(炒空心菜、番茄炒蛋、豆乾肉絲……)與麵包店排架(菠蘿、肉鬆、紅豆、奶酥……)可為代表。

台灣開始追逐新奇味道,高價新餐館雨後春筍,代表著社會底層隱隱浮動著一種個性化的力量,人們不僅有能力品味新味道,而且願意為「差異」付出代價,這種甘願與自顧自的追求,沒有工作場域中的「獎賞」(reward)以為肯證(靠個性化的創意取得成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

高價餐廳的出現,不是單純的炫富,出口年代的富豪們,他們的味覺帶是「吃不贏」年輕人的,現代廚師命運的轉變,來自「個性」取代「標準化」,逐步成為社會裡創造經濟成長的動力,從這個角度看,台灣內需產業出頭天的那刻,應該已經到來。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在台灣中學的西洋史課程中,鮮少提及美國在獨立戰爭結束後,仍然與英國不時發生衝突,甚至還發生了1812年戰爭,英軍進攻華盛頓,美國總統麥迪遜倉促逃離白宮,直到1815年簽訂肯特條約(Treaty of Ghent)才告一段落。

讓歷史學家對此戰爭感到興趣的不僅是為何美國會捲入歐陸的戰爭,和英國發生軍事衝突,更重要的是雙方都宣稱是1812年戰爭的贏家。美英雙方為何會各自有所解讀,兩百年後是否有較為客觀的看法?

首先,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歐陸的法國秉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概念,強力支持一個可以弱化強敵英國的美國獨立運動。法國不僅搶先給予外交承認,還提供美國各項資源,並派軍事顧問協助美國對英作戰。法國大革命發生時,大部分美國人都認為美國的革命戰爭和隨後建立的民主共和,是背後的推動力量,因而給予較多的同情。即使後來法國大革命變了調、拿破崙崛起並發動歐陸戰爭,美國名義上保持中立,但實際還是偏向法國,對英國較有敵意,特別是在曾擔任駐法國大使的民主共和黨領導人傑佛遜出任總統後,這個傾向更為明顯。

傑佛遜及後繼的麥迪遜不願配合英國對拿破崙的海上封鎖,持續和法國進行貿易,不僅導致美國船隻被攔劫,船員遭徵役(impressment),儘管美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仍然無法和英國對抗,但最終還是因無法忍受羞辱與英國走向戰爭。麥迪遜總統在六月一日將對英的戰爭宣言送到國會,眾議院以79對79票、參議院以19對13票通過宣戰,六月十八日麥迪遜簽署後正式生效。

由於英國在海軍方面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麥迪遜希望美國能入侵仍屬前者殖民地的加拿大,讓忙於歐洲戰事的英國無暇西顧時,儘快取得陸戰的勝利。不過,這個北征的政策並未如想像中順利,許多在獨立戰爭中忠於英國、避居加拿大的「效忠者」(loyalists)奮起抗敵,讓美軍遭逢極大挫敗。不僅如此,英國的盟友─美洲印第安人在西北領地(Northwest Territory)和英軍合作,拿下底特律和芝加哥。雖然美軍後續在五大湖地區拿下一連串勝利,保住了西北領地,但卻無法征服加拿大。

英國在拿破崙戰爭告一段落後,於1814年一度入侵華盛頓,火燒白宮,是911之前美國本土被攻擊的最重要歷史事件。在雙方沒有突破性的軍事勝利之際,兩國於1815年簽署肯特條約,明訂國土疆界回到戰前的現狀(ante bellum status quo),同時隻字未提有關導致戰爭的爭議。倒是未知已有肯特條約簽署的傑克遜將軍,在雙方達成和議後於紐奧爾良擊退了入侵的英軍,成了民族英雄。

由於沒有任何的領土變遷,也沒有戰爭的賠償,因此讓雙方可以對此戰爭的結果各自表述。英方認為阻止美國占領加拿大和封鎖美國的大西洋貿易,導致拿破崙的垮台是重大勝利;美方則認為成功地破壞英國印第安人的結盟,讓美國可以有效地向西擴展,同時心理層面上正式脫離英國均可證明它贏得這場戰爭。

美國的星條旗(Star-Spangled Banner)國歌之歌詞,出自於英軍對巴爾的摩麥克亨利軍營(Fort McHenry)攻擊的美國詩人之筆,或許這首激勵美國民心的國歌,才是1812年戰爭最重要的遺產。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