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c

上月,金融界最矚目的事,不是歐洲的那筆爛帳,而是曾經因躲過二○○八金融海嘯而意氣風發的美國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戴蒙,為「倫敦鯨事件」到美國國會作證,尷尬的承認「對風險的管理不當」。這位不斷與「伏爾克規則」抗拒的銀行大老,栽了這次筋斗後,他的反對已經缺乏正當性與說服力了。

     戴蒙領導下的摩根大通過去以穩健著稱;金融海嘯時,五大投資銀行或是倒閉、或是被收購、或是改制為商業銀行以逃過一劫,金融巨人AIG、花旗都接受政府紓困,美國銀行也虧損累累,只有摩根大通屹立不搖,甚至奉政府之命出手收購其它投資銀行,戴蒙因而被認為是華爾街「最佳風險管理者」。

     海嘯後,美國前聯準會主席伏爾克奉命擬定如何約束金融業、避免再發生類似金融災難時,所提出「禁止吸收存款的銀行進行自營交易」的「伏爾克規則」,但戴蒙則堅決反對、不斷批評此規則,戴蒙稱自己公司為「固若金湯的資產負債表」,認為不該因某些同業不當的「賭博行為」而做此限制,他甚至稱之為「反美國的」。戴蒙過去的資歷,讓他有資格說這番話。

     但在這次被稱為「倫敦鯨事件」造成交易損失廿億美元(外界揣測最後數字可能達五十到七十億美元)之後,戴蒙頭上的光環消失了;這件事,反而證明了即使過去資歷再漂亮、再謹慎的銀行家,也可能敗在一時的疏忽─或貪婪上!

     這次出事者是摩根大通首席投資辦公室的駐倫敦交易員,這名交易員去年下半年曾以十億美元下注作空一批垃圾級的債券,但其他對沖基金與銀行認為其風險很大,因此進行了反方向操作。這名交易員並未因此縮手,反而越賭越大,按市場的做法就是要「把對手壓死、趕出市場」。這一役讓此交易員贏得「倫敦鯨」稱號,去年他幫公司賺了快五億美元。但今年公司投資偏向作多,結果在此一過程中損失廿多億美元。

     戴蒙在國會承認交易員未能理解此交易的風險、相關投資組合的限制不當、管理人員未能有效對交易員提出異議;這些話等於是說「我錯了」。外界更關注的是這些交易,依照公司的說法,原本應該只是為其龐大的投資部位做避險;但從其運作方式來看,反倒比較像是為公司爭取獲利的操作。這個部門,過去三年就為摩根大通賺進五十億美元,占公司獲利的十分之一。

     對一個獲利如此高、對公司貢獻如此重要的部門及操作,要公司管理階層嚴守紀律、該放手、該賣出、該出場就要做到,似乎有點困難。對負責的交易員而言,每年豐厚的紅利,更可能要靠「賭贏這一把」才能實現。人性的貪婪本性及紀律是如此禁不起考驗,在此似乎又得到驗證。

 

 

  • 2012-07-02 00:54
  •  
  • 中國時報
  •  
  • 【呂紹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