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_57500_1  

下半年美國舉行總統大選,屆時民主、共和兩黨將再度對決。 其實從建國至今,這兩黨的意識型態已經「互換」, 那麼,為什麼它們的歧見不減反增?

美國總統選舉將於今年下半年舉行,其政壇兩極化趨勢已達近五十年最高峰。不過,左右兩派對立程度或許前所未見,雙方歧見卻由來已久,深植於意識型態之中,數百年來衝突不斷。

目前民粹右派之中浮現一股新勢力,叫做「茶黨」(註1) ,在全美成人支持率最高達三成。至於左派選民,許多人在二○○八年的總統選舉中投給了巴拉克.歐巴馬,期望他能大力推行改革,結果大失所望。

 

茶黨成員為共和黨右翼人士,他們通常強調個人自由導向的政治制度,主張降低稅率、限縮政府規模與權限,以及加強保障各州權利。反觀包括許多民主黨人在內的左派,則希望聯邦政府發揮更大功能,處理貧困、經濟及社會不平等、醫療與失業等問題。雙方對於「大政府」概念意見相左,大概是美國歷史最根本的政治產物,換言之,美國自建國以來即存有這樣的矛盾及衝突。

 

出走英國

過許多人赴美是為了逃離政治與經濟迫害及苦難,他們擁有新自由後,在各個殖民地(後成為各州)自力更生。這些成功事蹟,及遼闊、幾乎取之不竭的土地,吸引了大批移民繼續湧入美國。但隨著移民越來越多,內部組織需求、外部問題及威脅浮現,迫使各州組成更強大的聯邦政府,導致各州與聯邦政府關係長期緊繃。這種政治衝突源起於十七世紀,那時清教徒前輩移民(Pilgrim Fathers)在英格蘭遭到既有教會種種迫害,於是出走英國,於一六二○年抵達新大陸。

 

起初移民至美國的清教徒總數僅約百人,但到了一六三○年代,估計便有二萬名清教徒前仆後繼而來。這一批是「低派教會」(註2) 的教徒,他們擔心英國的高派教會體制對他們不利,於是選擇遠走他鄉。其他宗教迫害下的難民也陸續跟進,來到新大陸,包括奧地利薩爾斯堡派教徒、德國門諾會教徒、法國胡格諾教徒、德國及瑞士的阿米許教徒、英格蘭桂格派教徒等。在新大陸上,新教徒有時仍會彼此迫害,所以隊虎視眈眈,來自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甚至地中海的海盜也相當猖獗,因此建國後更得維持大規模陸軍與海軍運作。

 

西部拓荒

除了軍事需求,經濟與政治成功也吸引更多移民自歐洲而來,這加快了西部拓荒的速度,所以聯邦政府必須進一步擴大軍隊規模,壓制不斷反抗的原住民。以非軍事層面而言,因為不斷向外擴張,就更需要聯邦政府監督或參與對外貿易、原住民事務、金融、向西拓荒、土地所有權、鐵路舖設、徵稅、州際高速公司、就業計畫等,聯邦與地方利益不斷拉鋸,終於引爆一八六一年的南北戰爭。

 

反奴隸制的亞伯拉罕.林肯於一八六○年總統選舉勝出後,南方各州認為奴隸制將受長期威脅,故宣布脫離聯邦獨立。對於聯邦政府禁止富人帶著奴隸遷居尚未建州的西部領土,這些擁有奴隸的南方民眾也覺得自身權利受到踐踏。

 

北方軍強調聯邦主義,南方軍則主張捍衛各州權利,雙方對壘態勢一直延續至今,茶黨在南部各州擁有大批支持者,歐巴馬的擁護者則多來自北部(尤其是東北)。不過,美國右派長期重視個人自由與權利,還有個關鍵的歷史因素,就是過去的拓荒者精神。隨著白人殖民風氣向西蔓延,民眾擁有不受政府干預與保護的經驗,個人自由與自力更生的感受因而更為強烈。

 

白人向西部拓荒時,常覺得自己命中註定有權占領整片大陸,歷代開墾經驗演變為極致的個人主義。美國史學家費德瑞克.傑克森.透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於一八九○年代提出「開拓論點」(Frontier Thesis),追尋自由的故事依然不斷上演—這些人向美洲其他地區擴散,有時亦另成殖民地。

 

[註解]

1(原註)Tea Party,這名稱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它源於協助發動美國獨立戰爭的「波士頓茶黨」(Boston Tea Party)。

2(編按) low church,又譯「低教會派教會」,是英國教會的一派,輕視僧侶制度和聖禮形式,強調恢復原來基督教的福音,主張用簡單儀式宣傳教義。

 

※延伸閱讀:
中東新冷戰

 【作者/大衛‧基斯(David Keys);譯者/錢佳緯】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十期(2012年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