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經濟減速與歐債危機,全球銀行去年第4季大舉減少放款,減幅創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來最大。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資料,2011年第4季全球銀行放款金額共減少7,990億美元或2.5%,創2008年第4季來最大減幅,當時雷曼兄弟公司垮台導致銀行間借貸市場急凍。
遭到削減的多為銀行間放款,縮減金額達6,370億美元,主因是國際銀行在歐債危機延燒之際減少貸款給歐元區銀行,對企業及其他非銀行機構的放款則縮減1,620億美元。
BIS說:「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擴散到銀行融資市場,銀行間拆放大幅下降,才造成這種情形。歐元區居民的跨境貸款受到的衝擊最明顯,且歐元區的銀行業者消減最多。」
歐洲整體銀行業去年第4季縮減貸款達5,840億美元,或4.7%,其中法國銀行業大砍海外放款金額近2,000億美元,降幅約為5.3%,雖不如去年第3季的縮減7.1%,但凸顯法銀持續大抽銀根。
其他急縮放款規模的還有西班牙銀行業(縮減350億美元或5.3%)、德國(1,810億美元或4.7%)和義大利(320億美元或3.5%)。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以及其他歐洲銀行,正縮減貸款規模,以符合更嚴格的資本要求。外國銀行也減少放款給歐洲銀行,主要是擔心歐債危機擴散。銀行收緊銀根令市場擔心歐洲經濟復甦恐怕會因此窒息。
國際清算銀行(BIS)說,亞洲國家的央行應容許貨幣進一步升值,以控制資產負債表擴張,避免因資產負債表過大帶來通貨膨脹加劇和金融動盪的風險。
BIS在3日發表的報告中說,9個亞洲國家的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從2001年的總計1.1兆美元,已激增至目前的6.4兆美元。資產負債表快速擴大可能限制金融體系吸收資金的能力,並帶來通膨的壓力。
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耗盡部分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並導致一些國家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紓困,因此在危險過後,亞洲國家為提振市場對經濟的信心,開始蓄積外匯存底到前所未見的水準。
BIS說,2000年代中期以來外匯存底的增加,主要原因是亞洲央行抗拒由該區域貿易和資本流動所帶來的貨幣升值壓力。
BIS經濟顧問兼貨幣與經濟部主管席切提說:「這些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導致金融扭曲。雖然目前亞洲國家通膨率低、金融系統穩定,但這並不表示能永遠如此。各國不應對此掉以輕心。」
BIS的報告說,雖然亞洲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沒有立即的通膨風險,並且決策者在收購外匯的沖銷方面很成功,但較大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可能使這些央行無力承受較大的金融損失,且累積外匯存底可能「排擠」國內放款。
【2012/06/05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