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120224-2816324

很多人習慣把宏觀情勢的變化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畫上等號,再從各項成份數據的增減,來判斷經濟動能的消長,惟獨「金融危機」一事,不論經濟學家再怎麼追蹤提防,危機的發生始終難料,影響層面更難以估計。有許多專家致力於危機成因的研究,動用諸如總體數據、事件機率等工具,嘗試著建構風險的預警模型。但平心而論,各式模型的成效有限,主要落差在於資金的行為,綜合太多外在情勢的判斷,不僅於模型中難以複製,再加上資金移動的效率與日俱增,應變不及,恐怕是必然的。

以近期歐洲市場為例,南歐一有風吹草動,任何信用工具的價值都會隨之起舞,皆足以挑動歐洲銀行的神經;歐洲銀行業雖有相當資產規模,但不少銀行的存貸比率超過100%,市場曾估計,歐洲銀行體系的融資缺口約落在1.5兆至2.5兆歐元之間,儼然是顆金融市場的未爆彈;此外,倘若巴塞爾Ⅲ確定於2012年中上路,市場推估歐洲銀行業籌資規模將達千億以上,由此可見,歐洲銀行雨天收傘是收定了,還有些可能自身難保。

這可苦了之前高度仰賴歐銀活水的新興市場。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去年第2季底的統計所示,歐洲銀行業在亞太、中東跨國債權的市場份額分別高達67%及74%,且短債亦然,歐銀於該地的份額亦達四到五成,長期以來一直是新興市場的金庫。歐債的傳染效果是無國界的,一旦歐銀收傘,新興市場即乍現流動性風險,近期幾次新興市場降息,都是填補流動性缺口之舉,少有刺激實體經濟的政策目的。

那中國呢?近期數據頗為詭譎,讓人心憂。由於出口遽降、打房政策導致經濟著陸,目前中國信貸的有效需求不足,甚至連存款也開始流失,5月上旬,工、農、中、建等四大行庫的存款流失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有人稱之為季末後虛胖現象的還原,但也有人憂心這是跨國資本的外流所致。看來,人行後續應會持續祭出降存準率,否則沒了資金活水,中國哪能像個有成長性的新興國家。

至於美國,小摩的虧空,在一連串的歐債利空中插了個花,也順勢幫了沃克爾法則(Volcker Rule,主張限制大型金融業的自營交易)的聲援者抬了個轎。華爾街近期有緊縮的壓力,只是比照歐洲,聯準會OT(扭曲操作)對美國流動性的助益仍在有效期間,美國年底雖有財政懸崖的遠憂,但近慮有限。

值得慶幸的是,以上遠憂近慮,目前在台灣看不出有任何發酵的可能,這點除了得歸功於主管機關的保守本事,也表示國內銀行在歷經幾次風暴後,懂得對資產負債表潔身自愛。至於對投資人而言,期待各位莫忘風暴下資金急凍的負面效應;相對地,資金潮下的價值膨脹亦非永遠。別忘了,基本面資金面雖偶爾並行,但資金得領先基本面先行,恐怕是亂世之下各國不得不的選擇。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2012/05/2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