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吒一時、傲視群雄的日本的電子業,在最近竟然迅速走下坡,爾必達在今年(2012)初宣布破產保護,曾經是日本驕傲的Sony電視部門連續8年虧損,開液晶電視之先鋒的夏普也開放讓外資鴻海入股。為什麼日本電子業在過去10年競爭力大幅衰退?更重要的是,這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否有不得不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鑒?
仔細探究此現象之外部因素,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因為美國蘋果與韓國三星迅速竄起,也可以歸罪於日圓之強勁升值。然而,近日1篇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文章卻不做如是觀。
這篇文章首先提到策略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對國家核心競爭力來源的看法。波特指出,當國家經濟發展到某種程度時,競爭力來源就應該有所轉變,過去依賴豐沛人力資源與便宜資本的經濟競爭模式,就需要轉變成產品與製程的創新。可是,日本電子業過去10年產品創新不足,因而,在面對三星依舊擁有開發中國家的人力與成本優勢,以及蘋果在賈伯斯帶領之下展現強大的產品創新優勢,當然就難以與之競爭。
這讓筆者聯想到,有不少人認為,在邏輯上,iPod其實應該是Sony的產品,而非蘋果的產品。因為隨身聽是Sony創造發明的,在數位化時代,Sony順勢進入電子音樂播放器應該是一個必然。可是這樣的商機,卻讓賈伯斯捷足先登了。原因何在?也許是人性與組織慣性使然,新產品的創造者往往不是舊市場的成功者。當一個企業沒有辦法創造新產品來汰換自己的舊產品時,失敗的種子已經埋下,就等著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來擊潰當年紅透半邊天的創意。
這又連結到這篇評論文章的第二個論點: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曼.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經分析過,有些公司為何會持續挹注資金給已經不再優秀的產品計畫,而導致無法提供足夠資源給新計畫。卡內曼認為這些公司就像賭徒一樣,沒有彌補損失之前絕不願離開賭桌,因而導致承諾的續擴。由於美國和日本的電子產業結構不同,使得美國擁有許多新創企業,像美國前21大電子業者中,有8家在1970年代之前都尚未誕生。新創企業沒有過去的包袱,更能夠勇於創新。而日本產業一直都是大企業當道,缺乏像美國一樣興盛的創業風氣,自然在創新方面容易落後。
以上的論述雖然言之成理,但是我們也觀察到日本產業還是有特例存在,那就是日本的汽車業,尤其是豐田汽車。若不是去年發生311大地震,豐田汽車非常有可能繼續在蟬聯3年世界冠軍後,再次奪冠。為什麼?豐田汽車一直保有企業創新精神和文化,不斷精益求精,也願意10年磨一劍、耕耘新技術(像豐田油電混合技術,就領先世界潮流)。即使日圓升值,美國政府質疑其安全性,豐田汽車終究以其強韌的生命力挺過危機,在油價飆漲的時代,再度創造佳績。而許多其他的日本電子公司,喪失這樣的精神,就只能日漸沉淪。
日本的經驗對台灣來說,只是一個故事?還是一個寓言?台灣經濟早就來到了十字路口,成本優勢不復存在,為此許多公司將重心轉到了大陸。可是當大陸人民幣逐漸升值,工資不斷上漲,以成本導向的公司又遇到了當初離開台灣一樣的困境。在創新方面,目前成效顯然依舊有限。當企業無法靠創新提升毛利率時,員工大幅加薪的可能性就降低了,這也是為什麼過去10年台灣工資漲幅微乎其微的根本原因。也因為許多資金並未進入產業進行升級動作,而進入房市,進一步墊高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再加上最近油、電、稅3漲的討論,帶動物價上漲,讓人民痛苦指數再度竄高。
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波特所提及的國家競爭力來源,還是相當有啟發的。不管如何,真正的關鍵還是提升國家競爭力與廠商競爭力。這種情形中國政府也注意到了,近來召集不少學者(許多台灣學者亦受邀),研議如何協助大陸企業增加創新能力。台灣政府是否真能苦民所苦?是否能夠協助企業順利轉型?也許只有真正針對關鍵問題,拿出實際作為才能讓民眾相信。做最壞打算,如果政府不能在這方面協助企業,台灣企業也不能太過氣餒-—因為企業還是可以靠深耕未來、創造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競爭力,就如豐田汽車與台灣一些堅持創新的企業一樣。
- 2012-05-17 08:27
- 新聞速報
- 【周佳敏/卓悅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鄭伯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