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沙烏地阿拉伯青年失業問題被視為萌生社會動亂的種子,因此政府不惜砸重金推動各項鼓勵就業方案。

 ■"Youth unemployment is a time bomb for Saudi Arabia," says Jean-Francois Seznec, a professor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ab Studies in Washington.

 居住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艾爾甘地(Hussein al-Ghamdi)高中時曾以為,20幾歲時就會找到一份薪水優渥的工作,擁有房子和新車,或許還已經娶了老婆。

 但今年25歲的他不但和父母同住,且長期失業還得向父母討零用錢過活。他表示:「我應徵的每家公司都要求工作經驗,但我沒有,所以他們寧願僱外籍員工也不給我們一個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這讓我很不甘心。」

 沙國人口中有66%都是和艾爾甘地一樣年齡在30歲以下的青年,但這也是全國失業率最高的族群。據沙國統計資訊部估算,國內20到29歲的勞動人口中有27%失業,和歐盟同一年齡層失業率最高的西班牙處境相當。

 沙國政府過去為了打擊失業問題,曾推動「沙國化」(Saudization)配額制度,要求企業至少要有30%以上員工是本國人,但至今該政策只達到三分之一成效。沙國總人口約2,800萬人,其中860萬人都是外籍人士,也是勞動市場主力。2009年全國共1,900萬名本地籍勞動人口中只有430萬人有工作。

 專家看失業:定時炸彈

 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當代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賽思尼克(Jean-Francois Seznec)表示:「青年失業問題對沙國而言就像定時炸彈。」去年自突尼西亞、埃及一路蔓延至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有部分就是因高失業率所起。

 沙國國王阿布杜拉(King Abdullah)為了盡快化解這個動亂因子,不惜在去年斥資1,300億美元推動就業並興建國宅。勞工部長法奇(Adel Faqih)在去年5月首度宣布以實質獎勵來鼓勵民間企業擴大本地人僱用比例。

 賽思尼克表示:「政府為了緩和國內對阿拉伯之春革命興起迴響,就拿錢來壓人。這麼做確實有些成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中東區總監巴特(David Butter)也認為沙國身為全球最大石油輸出國及伊斯蘭教發源地,假設失業釀成政治動亂,其影響不容小覷。

 福利寵壞青年 眼高手低

 沙國社會運動激進份子哈米達丁(Abdullah Hamidaddin)雖表示,國內富足的經濟環境及重視家族關係的文化有助穩定社會,但優厚的福利制度也使本地青年在求職時眼高手低。

 美國塔夫斯大學法律外交學院國際商業副教授瓦德(Ibrahim Warde)表示:「沙國青年自認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國家財富。他們被完善的社會福利寵壞,因此不願隨便屈就一份普通的工作。」

 以艾爾甘地的高中同學艾爾穆施格(Mohammed al-Mushayqeh)為例,他自2年前辭掉行政助理後就失業至今。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在政府舉辦的就業博覽會獲得收銀員和補貨員的工作機會,但他卻認為這些工作相當「可笑」。

 儘管如此,政府還是盡全力鼓勵企業善用本地人才。去年上路的新政策依照企業規模來設定本地員工比例門檻,並透過公部門來提供實質企業獎勵,甚至出錢為企業進行新人培訓。

 由國王指派的諮詢委員會成員艾爾沙伊克(Said Al-Shaikh)認為,這波就業政策相當周全,但「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改善現況」。

  • 2012-04-22 00:45
  •  
  • 工商時報
  •  
  • 【陳穎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