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方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為了掌握糧食與生質燃料,近年在非洲等貧窮國家大肆收購農地,但法規鬆散導致當地資源遭到濫用,自然環境也面臨威脅。

     ■"I saw the land issue emerge before I came to FAO 15 years ago. It is a bomb that can explode if it is unaddressed," Mathieu said.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專家馬修(Paul Mathieu)表示,這股爭奪農地的需求最初是因2008至2009年全球糧食危機而起。雖然近期需求稍稍減緩,但在全球人口不斷增加、化石燃料價格飆漲且糧食需求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強大經濟體透過各種方式掠奪貧窮國家農地的情形恐難以改善。

     他表示:「15年前在我加入聯合國農糧組織之前,我就發現這個農地問題。這個問題如同一枚炸彈,若不改善可能在日後爆炸。」

     搶購農地 生產燃料

     去年底由國際土地聯盟(ILC)協同40個民間團體及研究機構共同進行的調查發現,2000年至2010年間全球約有2.03億公頃農地經出售或長期租賃的方式落入海外集團手中,面積相當於8個英國大小。

     這些農地中有66%集中在衣索比亞、賴比瑞亞、莫三比克及蘇丹等非洲貧窮國家,另有14%在亞洲。報告另指出,這10年間非洲的外資農地收購案中有66%是為了生產生質燃料,僅15%是為了生產糧食,也透露富裕國家搶購海外農地的動機不再是當年爭奪糧食這麼單純。

     雖然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土地和卡車、工廠一樣被視為一種可買賣的資產,但現實中卻因當地政府腐敗且法規鬆散,導致許多外資農地收購案未讓農地出售國換來所需的新技術或資本,反而只是讓當地居民及資源遭到剝削。

     水資源 也遭到濫用

     2010年世界銀行報告針對14國的外資農地收購案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遭收購的農地中只有21%實際耕作。另一方面,這類收購案也在當地造成水資源濫用的問題,尤其在西非乾燥地區更為顯著。

     今年3月聯合國第四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指出,生質燃料生產過程對西非「別具破壞力」,因為從甘蔗提煉出1公升乙醇過程就要使用18.4公升水及1.5平方公尺的農地。

     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中心(SIWI)研究主管賈格思科格(Anders Jaegerskog)表示,當地法規鬆散常導致富裕國家任意將「水足跡」(water footprint)出口至當地使用,結果就是富裕國家以廉價成本取得生質燃料與糧食,但當地居民卻承受水資源枯竭的惡果。

     農地不斷遭外商掠奪使得非洲人不滿日益加深。去年8月南蘇丹中部居民就發動抗爭,抵制一項長達49年的60萬公頃農地外商租賃案。去年才獨立的南蘇丹已經有40%農地被外商買走。

     位於馬利南部的瑟林格(Selingue)也在去年底舉行第一屆國際農民研討會,吸引上百名當地自耕農及權利團體參與討論外資農地收購的應變之道。

     儘管聯合國農糧組織的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已通過外資農地收購規範,希望藉此維護貧窮國家的人民權益,但這項規範不具強制力,因此外界對其成效多所質疑。馬修表示:「西歐的某些改革歷經一個世紀。在部分非洲國家,這項轉變至少得花上20到25年,期間當地居民將承擔各種風險。」

 

  • 2012-04-15 01:32
  • 工商時報
  • 【陳穎芃】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