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業周刊》  

以索尼節節敗退的電視來說,若比功能品質,如今對手南韓三星(Samsung)青出於藍;若比價格,光人事成本,日本製造就是韓國的兩倍,不僅「賣一台賠一台」,還有中國海爾(Haier)等新興國家的品牌緊追在後。

日本電子業八大龍頭,日前紛紛下修2011年財報預期(結算至3月31日),其中松下敬陪末座,更創下慘賠7千8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2千900億元)的歷史紀錄;今年正值創立一百週年的夏普(Sharp),赤字達2千900億日圓;索尼電視部門八年來虧損總計約達7千億日圓。

 

另一方面,即使歷經了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泰國供應鏈洪水肆虐、加上日圓升值等等打擊,仍可見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三家大廠屹立不搖,三廠合計仍有三千六百億日圓的盈餘。

 

「日本電子業已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析,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重挫出口以來,日本電子業便分化成兩類:一是統稱「弱電系」的消費電子業,持續向消費者提供電視、手機等家電製品;二是「重電系」的工業電子業,偏重銷售給企業、新興國家各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這一分為二的結果,卻是消費電子委靡、工業電子走高的趨勢。然而原本以品質、創新享譽全球的日本家電,為何又會一蹶不振?

 

新型家電一旦普及成了日用品,在功能上又無法彰顯出品牌間的差異,最後就只能在價格上決一死戰,拖垮獲利。

 

以索尼節節敗退的電視來說,若比功能品質,如今對手南韓三星(Samsung)青出於藍;若比價格,光人事成本,日本製造就是韓國的兩倍,不僅「賣一台賠一台」,還有中國海爾(Haier)等新興國家的品牌緊追在後。

 

如今「重電三雄」──日立、東芝、三菱,之所以能在黑暗中摸索出曙光,是因為過去十年來,三廠陸續從副業的消費性電子撤退,全力進攻「全方位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的業務形態。

 

全方位,也就是因應客戶要求,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服務。以日立的資料儲存服務為例,副總裁岩田真二郎便認為,「儲存服務並不是賣出去就好,而是三位一體──販售管理用軟體、建構系統、維護系統,三者要同時強化才行。」

 

工業電子的客戶是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一旦簽約,從設計規畫、建設工廠、開發管理系統、採買軟硬體、一直到建設完成後的使用、維護,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確保穩定並且高額的獲利。

 

「一條龍」的客製化服務,競爭力不在於價格,而在於技術、設備完工後的效能與維護、以及客戶的信賴感。

 

【完整內容請見《商業周刊》1266期;訂閱商業周刊知識庫;訂閱商業周刊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