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去年12月工業生產銳減近3%,縮幅創近三年來最大。法國去年貿易逆差達913億美元,創歷來最高紀錄。
德國經濟部7日表示,去年12月工業生產比前月減少2.9%,跌幅是2009年1月來最大,主要是歐債危機傷及信心,全球經濟減緩,抑制需求。
所有部門的生產幾乎都下跌:資本財生產減少3.6%、能源產出下滑2.2%,營建活動下挫6.4%。若以全年論,經過調整工作天數後計算,德國去年工業生產只成長0.9%。
德國經濟去年最後三個月可能萎縮0.25%,但今年的資料卻顯示該國可能躲過衰退;1月企業信心躍升至五個月高點,去年12月工廠訂單增加1.7%,主要是受歐元區以外市場的需求帶動。
布魯塞爾ING集團資深分析師布魯茲斯基說,最新的工業生產數據證實德國經濟放緩,但只是暫時喘口氣,還不到硬著陸的程度。最糟大概也就是這樣而已。
另外,根據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對法國外貿副部長賴洛奇(Pierre Lellouche)的專訪,法國去年貿易逆差達696億歐元(913億美元)。
不過賴洛奇表示,雖然去年逆差打破2008年所創的562億歐元前高紀錄,卻已「低於先前預估」。外貿部原先預估去年會有750億歐元貿易逆差,賴洛奇上月已下修逆差預估值。
2011年法國進口成長11%至4,980億歐元,出口則成長8.6%至4,290億歐元,工作機會新增九萬個。賴洛奇說:「我們對部分產業的亮麗成績感到滿意;農業和食品業順差達到114億元,創下紀錄;航空業順差17億歐元,受惠空中巴士(Airbus)賣出534架飛機。」
【2012/02/08 經濟日報】
德國去年12月工廠訂單增幅優於預期,主要是因為歐元區以外的需求激增,這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可能在歐債風暴中躲過深度衰退的最新事證。
經濟部6日公布的資料顯示,經季節性因素及通膨調整的新訂單,較11月成長1.7%,優於分析師及經濟學家先前預估的僅可成長1%。相較於一年前,調整工作日數後未見增減。11月新訂單則下修為衰減4.9%。
Newedge公司策略師皮亞薩說:「雖然2011年第四季企業活動增速溫和,德國仍是歐元區成長的主要引擎。」
最近的企業信心指數已顯示,儘管歐債危機持續延燒,德國經濟仍保有韌性。慕尼黑經濟資訊研究院(Ifo)上月公布,1月企業信心連續第三個月上揚,超越市場預期。
根據經濟部資料,12月國外訂單較上月成長4.3%,表現遠優於11月的減少7.8%。主要是來自歐元區以外國家的訂單大增,增幅高達12.3%,一舉扳回11月時銳減10%的窘境;另一方面,來自歐元區國家的訂單減少6.8%,這是繼11月減少4.4%後再度出現衰減。
國內訂單則持續下滑,繼11月減少1.1%後,12月再減1.4%。
滙豐集團旗下Trinkaus &
Burkhardt公司經濟學家杜塞朵夫說:「我們在各方面都看到狀況趨穩。德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是歐洲各國政府都在實行額外的撙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