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歐債危機難息,不但歐元區負債國公債殖利率不斷攀升,歐盟各國在財政改革上也始終意見分歧,導致歐洲經濟變數不減反增,也使各方機構不斷下修2012年經濟成長預期。
2011年12月,摩根士丹利預期2012年歐洲經濟萎縮0.2%,大幅下修先前預期的0.5%成長率。高盛1月的最新報告更悲觀預期,歐元區經濟在2012年萎縮0.4%。
往年高盛發表的經濟預期向來較業界看法樂觀,這次卻比業界預期的0.4%成長率還要悲觀,足以想像歐債危機對歐元區帶來的風險。然而,高盛於報告中表示歐元區不會瓦解,並預期2013年歐元區經濟成長1%。
摩根士丹利也預期,2011年第4季起歐洲經濟雖將連兩季萎縮,但該地區各項重大經濟指標將在2012年觸底,因此2012年下半將是反彈的重要關鍵。
各大機構接連下修歐洲經濟前景的原因,除了2011年以來歐洲企業及消費者信心下滑之外,歐洲銀行業為了在2012年中前達到9%資本適足率而提高信貸門檻,造成企業更難取得資金也是原因之一。
各國政府為了降低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紛紛在2012年預算案中緊縮財政,但也造成國內需求大減,使經濟成長更加受限。摩根士丹利估計,歐洲各國實施的財政緊縮措施將使該地區GDP損失0.75%。
身處歐債危機核心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皆在2011年底改選政府,其中義大利新總理蒙蒂一上任便提出規模300億歐元的經改計畫,但立刻引發工會抗議。
西班牙政府也在1月表示,2011年公共赤字占GDP比重恐怕超過8%。為了盡快降低赤字,新總理拉赫伊已宣布2012年度預算案刪減165億歐元支出,但外界普遍預期西班牙經濟自2011年底起即陷入衰退。
即便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難逃一劫,因為德國經濟有超過40%來自出口,且出口對象以歐洲國家為主。德國權威智庫DIW先前預期2012年德國經濟成長1%,但在1月下修為0.6%。DIW預期,德國經濟在2012年上半恐怕輕微衰退,到下半年才可望復甦。
在法國方面,由於公職人員占國內就業人口比重偏高,使得政府施行財政緊縮難上加難。且法國銀行業持有大量希臘公債,也使國內經濟承擔極高風險,信評機構標普已調降法國頂級信評。
歐盟各國為了抑制歐債危機繼續擴大,已在2011年底達成「財政協議」,並同意提前在2012年實施歐洲穩定機制(ESM),但在修法及IMF雙邊貸款等議題上依舊分裂。英國不但拒絕修改歐盟條約以加強各國債務管理,也拒絕參與歐盟對IMF挹注1,500億歐元的計畫。
信評機構穆迪預期,2012年上半英國在財政緊縮與出口減緩影響下將陷入輕微衰退,但因通膨可望舒緩,故得以維持低利政策。
儘管各方普遍看衰歐洲前景,但仍預期歐洲2012年不至於重演2008年金融風暴時的慘劇,原因除了美洲及亞洲經濟持續成長之外,2012年歐元匯率的預期跌勢,也可望對歐元區經濟形成助力。
再者歐洲央行若能透過降息與金援銀行業來放寬貨幣政策,將有助穩定經濟。據歐洲央行統計,過去每降息100個基點就能讓GDP在第1年成長0.2%,次年成長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