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全球金融動盪禍源,皆來自形塑現代文明的西方世界,但其對一手創建的金融制度和經濟理論仍信心十足,中國大陸不按西方牌理出牌,被視為最大的敵人。
2008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倒閉,被視為以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為先鋒的西方文明挫敗的象徵,曾是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的貝爾史登(Bear Stern)和美林(Merrill Lynch)等三家投行,也面臨併購命運。
投資銀行倒閉的短暫歷史,不過是迫使全球經濟轉型的「觸媒」,事實上,華爾街投資銀行越做越大,金融遊戲在危機後,只能說是收斂,沒改變多少,西方世界仍然對一手創建的金融制度和經濟理論信心十足,中國大陸不按西方牌理出牌,顯然是最大的敵人。
「亞洲打拚,西方猛花」 病態相依非長久之計
經濟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在《文明》(Civilization)一書中分析,2007年夏天開始的金融危機並未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而是導因於三大因素,首先,中國政府增加銀行借貸,支撐西方對中國貨品需求減少的衝擊,再者,美國聯準會施行貨幣擴張政策,以及已開發國家繼續舉債度日。
但過度刺激的副作用陸續浮現,歐洲債務危機惡化,美國失業率依舊居高不下,而全球都面臨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社會動盪與政治危機。
過去三年裡,全球陸續出現美國國債危機、歐洲主權債券風暴,不安禍源皆來自形塑現代文明的西方世界,但批評西方國家缺乏財政節制,放任的國家財務政策,一意孤行金融單邊主義的同時,確有滋養深層危機的長期背景。
過去十年間,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本應導致通貨膨脹而抑制民間消費和政府過度借貸;但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以低廉製造成本,向美國及歐洲大量提供廉價商品,獲利再購買政府公債,這種「亞洲打拚,西方猛花」的病態相依模式,並非長久之計。
大陸財經評論學者宋鴻兵撰寫的《貨幣戰爭》,以獨特歷史觀點解讀西方金融世界的權謀,引起爭論也大受兩岸讀者歡迎,此書即將出版第四集。宋鴻兵的新書認為,「中美國(Chimerica)的經濟婚姻利益基礎正在出現裂痕,並逐漸瓦解,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勢必要將國民經濟的主要資源,從向海外市場傾斜轉向國內市場傾斜。」
2012年全球經濟兩大要素 債務和中國如何「著陸」
佛格森和宋鴻兵對經濟問題的解讀,大致描繪出當前全球動盪不安的方向,跨入2012年,全球經濟仍然為「債務」和中國如何「著陸」兩大因素所困惑。
過去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出口導向的經濟奇蹟,規模遠小於今日中國大陸13億人的崛起,經濟學家提出的理論及模式,無法準確預估政策走向。美中兩國極力避免出現貿易戰,以免影響全球經濟復甦,但雙方角力火藥味仍十足,2012年美國與中國經貿衝突,短兵相接,勢所難免。
【文/廖漢原 (中央社駐華府記者)】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