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和經濟危機持續不斷,先後重創美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體制,亞洲模式也受到衝擊。由於國家社會主義已經失敗,這是否意味管理經濟並無正確道路?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及次貸風暴後,美國成眾矢之的,加上伊拉克戰爭重創聲譽,推崇美國生活方式頓時顯得愚不可及。

德國前財政部長史坦布律克發表看法時,不僅抨擊美國,也批評英國等其他金融體系已「美國化」的國家。史坦布律克說,問題在於過度仰賴高度複雜的金融商品。他說:「金融危機是美國問題。在歐陸的其他七大工業國(G7)財長有一致的看法。」德國現任財長蕭伯樂也指摘「毫無章法」的美國貨幣政策。

但這忽視了未使用或未交易複雜金融商品的銀行也面臨難題。銀行監管機構向來主張,最安全的金融商品是富裕工業國發行的債券,但現在卻爆發主權債危機,根源在於某些(特別是南歐)國家的公共財政紀律散漫。

批評人士找到新的著力點。當然,許多保守的美國人對歐洲高稅收和高支出模式(堅守高成本但無效率的福利國制度)行不通,幸災樂禍。

中投公司董事長金立群不贊成中國紓困歐洲,稱歐洲是「破敗福利國」,有誘發 倚賴和惰性的「落伍」福利法。

批評歐洲巨額移轉性支付也許有其道理,如法國、希臘和義大利公務員很年輕就能退休,及勞工法規阻曉企業聘用新員工。不過這些批評都只觸及一小部分的歐洲問題。

希臘和西班牙的財政困境,也源於對高科技和高昂計畫的支出太高:奧運設施、機場新建築、高速鐵路。在歐債危機發生前,西班牙和愛爾蘭因房市榮景帶來快速成長,並無財政問題。

中文「幸災樂禍」一詞近年頻頻出現:笑話別人或別的社會因踩到香蕉皮而摔得四腳朝天。觀察美國或歐洲的亞洲評論家輕易便相信,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正在崩解。但類似的資本投資和房地產飆漲,不也在中國1990年代以來的轉變占有日益重要的份量嗎?中國人民不僅因高速鐵路明顯有缺失而深感挫折,也懷疑政府是否正確掌握施政的優先要務。

簡言之,全球主要經濟體共同擁有的弱點比想像的多。如僅以幸災樂禍面對全球挑戰,或許會獲得短暫幸福感,但也很快會面對害自己摔跤的香蕉皮。

所以,世上有管理經濟活動的正確模式嗎?若想追求永久的安全或支配優勢,則答案為否。

比較不同模式,是希望能找到創造財富與繁榮的絕對安全法則。然而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常導致爭相仿效,創新帶來的高獲利將成為短暫過程。從長期觀點而言,財富僅能短暫增加,就像特定的生財之道也只能享有短暫的成功。

西歐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有工業革命,整體而言,紡織品、鋼鐵和鐵路的先驅和改革者並未成為巨富,他們的獲利因競爭而流失。19世紀末和20世紀則出現不同的成長,因有公共政策和資源可保護財富累積,不因競爭壓力而遭侵蝕。

特定成長模式的背後有一個理念,相信有序國家可以攫取經濟成功的果實,並永久保存。但信不信由你,國家自我管理能力不比個人為佳。

(Harold James目前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以及歐洲大學研究所歷史學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