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年,清朝在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與英、法等列強簽定天津條約,大幅開放通商港口,其中包括台灣的滬尾(淡水)、安平,開啟了台灣港埠通商的年代。
出口台北三寶 坐穩經濟重鎮
「早年台北三寶│樟腦、大菁、茶等,主要由淡水出口,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淡水河的航運之利也成為北台灣繁榮的契機。」文史專家莊永明指出,自一八六○年代起,淡水是台灣北部重要通商港口,一八七二年,傳教士馬偕抵達淡水時,見到此地青山翠巒、淡水疏煙,曾說:「有一平靜、明晰的聲音告訴我說:此地就是了。」馬偕於是落腳淡水,展開一系列的醫療、教育事業。
拜北台灣開港之利,大稻埕以茶葉躍居台灣經濟重鎮。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莊永明,對大稻埕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他指出,艋舺、大稻埕、城內是台北市最早的雛形。一八五三年被艋舺人逐出而逃到大稻埕的「移民」,另闢「新市」。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主政期間,銳意經營大稻埕為「台北港埠」,開闢千秋、建昌街(今貴德街)為外僑居住地,洋行、公使館聚集於此,一九二○年代非武裝民族抗日運動、一九三○年代台灣新文化運動,皆與大稻埕關係密切。
永樂太平港町 如翻閱台灣史
日治時期,永樂町(今迪化街)、太平町(今延平北路)和港町是大稻埕與淡水河平行的南北向最重要三條道路。莊永明指出,「走讀港町,等於翻閱一章台灣近代史。港町的前世就是建昌、千秋街,有『洋人街』之稱,也是台北市著名的茶街,當年熱鬧無比,可惜今日已成歷史後巷。」
二十世紀前半,台北人主要居住在大稻埕和艋舺,大稻埕商業發達,建築風華更勝艋舺。作家陳柔縉提醒,「走進大稻埕,千萬不要錯過迪化街上的百年老店─乾元中藥店。」乾元是日本時代台北最知名的中藥房,店內的藥櫃藥罐迄今仍保留原貌。
根據陳柔縉的研究,「乾元很會做生意,一八九六年剛踏進大稻埕,就打折打到五、六家藥店關門;也曾組宣傳樂隊跑遍全台。一九二六年慶祝卅周年時,曾舉辦抽獎,買一圓送一張抽獎券,第一特獎獎金高達五百圓,大約是普通人二十個月薪水,可見手筆之大。」
圓山別莊挺立 唯一都鐸建築
台北市立美術館旁、基隆河畔有一棟歐式典雅建築「台北故事館」(原名圓山別莊),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它最初的主人也是一位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當時是做為招待政要、台灣士紳與各國茶商的聚會所。這是台灣現存古蹟中唯一的英國都鐸式建築。
陳柔縉指出,日本時代的民間建築,迄今尚存且令人驚豔的莫過於圓山別莊,這必須好好感謝陳朝駿。他和父親陳玉露就像十九世紀後半到廿世紀初期許多大稻埕茶商一樣,都來自海峽對岸的廈門,他們是國際間舟船闖蕩的貿易商。陳玉露來台灣買茶,然後賣到印尼去,曾任台北茶商公會幹事長,一九一二年病逝,陳朝駿接任遺缺,不到二年即接掌台北茶商公會會長。據報載,陳朝駿酒量很好,一天可以喝掉二瓶威士忌,因此健康亮起紅燈,一九二三年因肝病去世時虛歲才卅八。
百年後的今天,雖然淡水、大稻埕昔日的港埠風華早已消逝,不過,慶幸的是美麗的百年建築如台北故事館、百年老店如乾元中藥店,迄今依舊昂然挺立,向後人述說著上一代繁華盛世的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