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明顯加強了「穩定物價」行動之力度,不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再度調高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甚至國務院發布了穩定物價「16條」措施。後者要求相關部門或各級政府加強物價監管、穩定農副產品供應、增加能源生產、擴大補貼低收入者生活等。跡象顯示,物價上漲現象確已影響到大陸的國計民生,相關問題糾纏住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從更寬廣角度看,我們認為大陸這一波物價上漲,勢將影響到兩岸經貿活動,因此建議我政府及工商界應提早加以因應。

     當前大陸物價上漲問題最令人關切之處,在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上漲率有「連月跨越3%紅線」的趨勢。例如9月上漲了3.6%,10月上漲了4.4%。而11月份的數據,在中國政府的強力調控下,有可能從高峰稍微回落,但仍難望回到3%的水平。這種「持續大漲」的現象,係出自多項結構性、長期性的因素。例如貨幣供給額連續多年高速增長,M2年增率經年累月高掛20%以上,因而導致社會流動性過度膨脹,其衝擊物價安定的效應當然要遞延到較長的期間。

     其次,農副產品價格的高漲,則與大陸當局現階段加強「三農」經濟發展的政策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為了發展「三農」經濟,各級政府對農副產品的漲價,有了一些「縱容」心態,由此也給予投機分子更大的炒作空間。另外,今年以來大陸各地的工資上漲現象中,暗藏著「地方政府刻意拉抬」、「各地攀比工資水平」等非理性因素,使工資水平的提升出現一些「脫序」的傾向,這也會造成物價的額外上漲。至於房價居高不下的「剛硬性」,則顯著加重了老百姓的「物價上漲預期心理」。

     無論如何,在這些結構性或長期性因素的衝擊下,大陸的CPI年上漲率實很難在短期內回到3%的水平。由此來看兩岸,也可以說,在未來的一段期間內,兩岸經貿將持續在「大陸高物價」的環境中運行。究竟大陸物價上漲率的偏高,會對兩岸經貿發生哪些影響呢?舉其犖犖大者包括:

     第一,改變兩岸貨幣匯率對價關係。大陸物價上漲表示「人民幣對內貶值」,此情勢若持續下去,將使人民幣對外匯率的升值動能也大打折扣,也許不久之後,人民幣的升勢會因物價因素而暫時中止,甚至回貶。屆時台灣新台幣的升勢若未改變,甚至因熱錢進來之因素而升值更多,則其對人民幣匯率的對價將出現「不正常的高估」,恐將減低大陸企業對台採購、對台投資的誘因,進而衝擊兩岸經貿合作各項計劃的實行。

     第二,改變台灣輸銷大陸商品的內容。在大陸物價持續上漲情況下,當地普羅大眾對進口消費品的需求將受挫,因而台灣輸銷大陸的消費商品,將逐漸集中到「高價」與「高端」的類項,以爭取當地較有「物價承受能力」的中高階消費者。至於輸銷大陸的生產用途商品,也將集中到「高效」、「高技術」、「自動化」等類項,因大陸廠家更要計較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對抗生產成本的激漲。

     第三,改變台商大陸投資布局。大陸物價的高漲,使擁有「價格落差優勢」的中西部,乃至沿海地區的「遠郊」,成為台商投資的熱門地區。近年沿海台商的「內移」,本來只是分流性的,或是投石問路性的,但如今在當地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台商內移行動很快就會擴大,甚至會使某些內陸經濟重鎮吸收到台商投資的主流。

     面對這樣的形勢,我政府當局與工商界都要有積極的因應作為。政府方面,如應責成中央銀行加強金融調控,以防止大陸物價上漲之火延燒到台灣;另為因應大陸台商擴大內移,應迅速到大陸內陸設立台商輔導服務體系。工商界方面,因應之道主要在於「大力提升商品層次與品級」,俾對大陸市場輸銷高附加價值的商品,以擺脫「價格戰爭」的威脅。在大陸物價高漲情況下,台商越來越沒有條件加入當地的降價競賽,提升品質將是唯一的出路。

 

  • 2010-11-27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