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提振出口、刺激經濟,印度重啟1970年代的經濟特區政策,以租稅優惠、基礎設施與快速通關手續吸引業者設廠。(彭博資訊).jpg 

印度正重啟45年前引領全球的經濟特區政策,以低廉租稅、快速的審查流程與獨立的供電系統吸引創業家進駐,試圖擴大製造業的出口以提振經濟。

印度於1970年代改變政策,轉而注重產業租稅減免,而中國則於1980年代採用經濟特區政策,成功讓深圳從30年前的小漁村蛻變成今日多達850萬人口的出口重鎮,並協助中國以去年高達1.2兆美元的出口額躍居全球最大出口國。

相較之下,去年印度的商品與服務出口額僅1,650億美元。印度總理辛哈計劃在2020年前提高製造業占印度經濟產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7%提升至22%,並使出口增加一倍至占全球貿易總額的4%。

印度商務部表示,2012年前印度經濟特區的投資額可能將倍增至約3兆印度盧比(662億美元)。今年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內,印度經濟特區的出口額達2.2兆印度盧比(4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超過一倍,占印度總出口額的四分之一。

標準普爾公司(S&P)旗下的Crisil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喬許(Dharmakirti Joshi)說:「改善整個印度的基礎建設將需時長久。若要促進工業發展,須創立更多頂尖據點,例如這類經濟特區。印度需要製造業快速成長,以吸收持續增長的勞動人口。」

印度「出口促進委員會」前主管辛格霍(L.B. Singhal)表示,印度1965年在西岸的康德拉(Kandla)成立第一個經濟特區,並於1975年成立第二個,此後25年內又陸續增設了六個經濟特區。

出口促進委員會創始會員宋塔里亞 (Rajesh Sonthalia)表示,地點選擇不佳、財政獎勵不足,且交通不便,使這些經濟特區注定無法繁榮。直到2005年新德里當局採取有利經濟特區的法規後,這些經濟特區才得以起飛。2006年起印度增設約100個經濟特區,吸引了1.6兆印度盧比的投資額,約為四年前的60倍。商務部表示,這些經濟特區約造就50萬個工作機會;目前已約有478個新經濟特區獲准成立。

這些由政府贊助的經濟特區由單一辦事處統管環境、租稅與其他官方審查流程,減少繁瑣的官僚作業程序,同時也避免了印度其他地方水電缺乏的問題。進駐經濟特區的企業可享有15年的租稅優惠,且不須支付關稅與地方貨物稅。

位於首都新德里北方40公里的諾伊達(Noida)經濟特區占地310英畝(1.25平方公里),擁有獨立發電廠、公車網、郵局、銀行與自動提款機,並已提案增建第二座發電廠與連接新德里的六線道高速公路。

進駐諾伊達特區的印度光學電子公司創辦人辛格(V.P.Singh)說:「此區提供頂級的基礎建設與租稅優惠,而最大的優勢在於這裡被劃為境外,不受地方法令管轄,使我能經營的更好。」

印度致力推動出口,可能使全球出口導向國家間的競爭更形惡化。巴西、南韓等國歷經全球經濟衰退後,都試圖以出口提振經濟。巴西財長蒙迪嘉(Guido Mantega)9月曾表示,各國為刺激出口而競貶本國幣值,造成「貨幣戰爭」開打。

新德里印度外貿研究所經濟學講師橋許(Rajesh Joshi)說:「印度與中國經濟特區的差異之一是規模。」去年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印度出口額最大的經濟特區聖塔克魯茲電子出口加工區,占地僅100英畝(0.4 平方公里),外銷40億美元;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為海南島,占地1.31萬平方英里(3.4萬平方公里)。

中國目前有七個經濟特區,並有100座小型的國家與高科技工業園區。

新德里國家公共金融政策研究機構經濟學家巴努慕迪(N.R.Bhanumurthy)表示,印度的經濟特區因用地取得困難而受阻。他說:「除非政府解決用地取得問題,否則印度將難以匹敵中國的製造能力。」

印度政府正推動一項用地取得法案,可能在下月13日的國會會期結束前進入辯論。法案將保證以市價取得用地,並協助居民安置,以減少這類糾紛阻礙企業擴張。

【編譯吳柏賢/彭博資訊十八日電2010/11/1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g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